他站在那里,沉默不語,眼神中閃爍著深邃的光芒。壁爐的火焰在身后跳躍,為他的身影勾勒出一層柔和的光暈。他的心中在反復權衡著每一個可能的行動和后果。
一旦封鎖方案實施,他不僅要切斷英國的海上貿易,還要利用外交手段,說服更多的中立國家加入到對英國的經濟制裁中來,讓英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陷入孤立。
雖說安德魯一直在避免所謂的“大陸封鎖政策”,以免重蹈拿破侖帝國的覆轍,但今日不同往昔。那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化革命,已經完全彌補了法國生產能力的這一重大短板。
安德魯執政五年以來,法國已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制造中心,以及先進科技的策源地。如今,包括鋼鐵、蒸汽機、火車、輪船在內的,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類產品,尤其是在鋼鐵與蒸汽機方面,不僅是產能大,質量好,關鍵還比海峽對岸的英國貨,還要便宜20%到30%。
他走到窗邊,望著窗外的巴黎街頭。清晨的陽光灑在街道上,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生機。遠處,工廠的煙囪冒著白色的蒸汽,那是法國工業化進程的象征。
“我們的工業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安德魯自言自語道,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豪,“截斷英國的海上貿易,法國廉價且海量的商品完全可以滿足整個歐洲的市場需求。”
當然,凡事有利也有弊。
英國海軍依然在大西洋占據絕對統治地位,這意味著連接美洲與法國的商路同樣也會被英國的大西洋艦隊截斷。這一點,安德魯心知肚明。他站在窗邊,眼神中閃過一絲憂慮。
“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商路。”他喃喃自語道,他的目光轉向了地中海的方向。
好在地中海-印度洋的商貿航道(即海-陸-海模式),已在小規模的嘗試中。盡管當下規模與體量還比較小,但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持續增長。
安德魯也相信,只要拿破侖與海外軍團能夠控制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蘇伊士古運河,新的商路將為法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法國海軍的強大是實施“大陸封鎖政策”最有力的保障。為了控制英吉利海峽與北海,法國艦隊必須擁有4艘、10艘,甚至是更多的“共和國級”蒸汽披甲艦。
然而在1802年之前,大規模建造大型蒸汽戰艦的計劃被推遲了。
鑒于“共和國號”高功率蒸汽機也已出現的嚴重故障,法國工程師在研究后,最終將下一批“巴黎號”、“里爾號”、“馬賽號”等披甲艦的蒸汽機功率,從原來的五干馬力下調到三干馬力。這意味著“共和國級”下調了兩個檔次,變成了“城市級”。
至于五干馬力甚至更高的“共和國級”蒸汽戰艦,必須等到特殊鋼鐵制造的蒸汽機、傳動軸與螺旋槳,其質量得到突破性提升。
毫無疑問,這需要時間和技術的積累,但安德魯相信,法國的工程師們一定能夠做到。
不久,安德魯的目光轉向了地圖上的歐洲大陸。地圖上,各國的邊界用不同的顏色標注,錯綜復雜,仿佛一張巨大的棋盤。他的手指輕輕滑過法國、荷蘭、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瑞士、波蘭等國的邊界,每一道線條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利益和立場。
他需要采取外交手段,繼續孤立英國,就必須拉攏盟友。這是一個復雜而繁瑣的任務,但安德魯知道,這是實現法國戰略目標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