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走私船到港
在1799年,即18世紀的最后一年,倫敦迎來了一個異常寒冷且灰暗的冬季。工業革-命的煙囪與泰晤士河上彌漫的水汽交織在一起,共同編織出一幅籠罩著整個城市的陰沉圖景。
盡管此時的倫敦尚未達到19世紀中葉“霧都”的污染峰值,但煤炭燃燒釋放的硫化物,已讓冬季的霧氣染上了煤煙顆粒,磚石建筑群在這片灰蒙蒙的帷幕中若隱若現,仿佛一座座沉默的巨獸。
清晨的陽光本應為這座城市帶來一絲溫暖,但濃霧卻將光線切割得支離破碎。泰晤士河的兩岸,成百上干座的煙囪不斷噴吐著黑色的煙霧,與河面上的水汽混合,形成了一片片厚重的灰色帷幕。教堂的穹頂在霧氣中若隱若現,仿佛一座巨大的沉默守護者,默默訴說著時代的沉重。
街道上,行人裹著羊毛呢外套,深藍與褐色的色調與周圍的霧靄融為一體,只有偶爾駛過的貴族馬車,其車廂上的鎏金裝飾在稀薄的日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光芒,為這單調的色彩增添了一絲亮色。
而在河岸碼頭區,運煤船卸貨時揚起的黑色粉塵與霧氣混合,在圣保羅大教堂的穹頂投下了流動的陰影,宛如這座偉大建筑正默默訴說著時代的沉重。
酒館里飄散出來的杜松子酒氣息中,勞工們啜飲著摻熱水的廉價啤酒,而紳士俱樂部壁爐前,雪利酒杯碰撞的聲音伴隨著關于安德魯法國入侵英國本土的熱烈討論,隨著柴火噼啪作響,將人們的思緒帶向遠方。
由于小冰期的影響,該年的冬季平均氣溫比常年低約3c,雖然泰晤士河未完全封凍,形成所謂的“霜凍集市”,但在海德公園,橡樹枝條上垂掛的冰凌已經足夠讓馬車駛過鵝卵石街道時,馬蹄鐵與冰碴碰撞的聲音格外清脆。
然而,在這個陰冷無風的日子里,“一場特別刺鼻、又濃又黑的煙霧”自上午10點開始降臨到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
短短48小時之內,這場充滿粉塵的煙霧迅速轉變為了嚴重的霧霾事件,使整個大英帝國的首都陷入一片昏暗之中。
由于缺少風雨的幫助,濃霧(霾)遲遲難以消散,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污濁空氣開始引發許多居民的咽喉、心血管與肺部疾病的爆發。兩周后,倫敦衛生部門宣布這場嚴重的濃霧(霾)事件已經造成了至少數百人的死亡。
與此同時,繁忙的泰晤士河因大霧天氣不得不暫停所有航運活動。河港管理部門向來往船只的船主們發出通知,在濃霧消散之前他們必須停留在原地等待進一步指示。
這次霧霾期間,泰晤士河航運幾乎是全面停擺,70萬市民在煤煙彌漫的城市中摸索前行,而走私者卻抓住這一機會活躍起來。
利用河道能見度極低的優勢,走私船主們將法國運來的絲綢、骨瓷、煙草、酒水、藥品、橡膠制品,甚至谷物等大宗貨物通過隱秘碼頭輸送進城。黑色霧霾成為了地下經濟的一道天然保護傘,讓這些非法交易得以隱蔽進行。
拂曉時分,一艘來自荷蘭的雙桅商船——“北海女神號”,借著引水員復雜指令和碼頭上各種港口霧燈的指引,悄然穿過河港狹窄的甬道進口,向著空置的12號碼頭緩緩靠近。在這片朦朧之中,“北海女神號”幾乎無聲無息地融入了倫敦的夜色。
不多時,在商船的后甲板上,一個低沉而具權威的男人聲音在忙碌的船員中間響起:“全體注意!準備拋錨!”
這是大副菲爾德·托克的聲音,他那鎮定自若的指揮讓整個操作顯得井然有序。
菲爾德身材高大,約莫30歲左右,淺藍色的眼睛和栗色的頭發使他在昏暗的光線下也顯得格外醒目。他的外表給人一種極其鎮定和堅毅的感覺,那種氣質是歷經無數風雨與艱難險阻的人所獨有的。
隨著船逐漸靠近碼頭,年輕的大副繼續下達命令:“注意,準備收主帆,后帆和三角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