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戰死疆場,全家免除賦稅徭役,除去撫恤之外,更授予永業田,有功者追贈官爵、惠及子孫!他們用命去換取這些東西,不惜戰死邊疆,也要讓家人子女過得更幸福!故而每臨戰陣,我唐軍士卒奮勇爭先、悍不畏死,只為‘先登’之功勛!”
“中書令不妨去軍中問一問,那些士卒寧肯拋卻性命,也要換回家人子女之安康生活!”
說是生命至高無上,只是說說而已,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如果達到了這個價值,任何人都會毫不猶豫的慨然赴死。
不肯死,只是價值不夠而已。
“戰國之時,秦軍為何奮勇作戰、悍不畏死?是因為秦國推行的軍功爵位制度,給予每一個士卒躍升階級的機會,即便不幸戰死,他的功勛也會推及子孫!”
“古往今來,塞外胡族每每入侵中原之時,往往登高一呼便應者云集,無以計數的族人拎著刀、騎著馬,追隨在單于、可汗的身后一路向南,跨越長城、飲馬黃河,殺戮擄掠、悍不畏死!他們不是百姓嗎?他們為何甘愿赴死?”
“因為只要侵入中原,他們便可擄掠女子、搶奪錢貨,便可因功封爵、提升地位!”
“百姓不是不愿戰爭,只要所獲超過付出,人人皆可死戰!”
“堂堂中書令,卻猶如三歲孩童一般推崇那些圣賢之言,卻對眼前之現實視如不見、充耳不聞,你自己說說,你可稱職?”
一席話連珠炮似的將御書房內諸人耳畔震得嗡嗡作響,瞠目結舌,他們不知道房俊所言之事實嗎?大多都是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見慣了金戈鐵馬、鼓角爭鳴,也見慣了尸山血海、戰陣爭鋒,豈能不知這些事情?
可他們的思想都被禁錮在經義詩集里,滿腦子都是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卻忘記了對于最底層的百姓來說,能夠有一個獲取幸福生活、封妻蔭子的機會,即便拼上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們非但不懼,且甘之如飴。
房俊目光環視全場,做出最終結論:“所謂的‘國雖大,好戰必亡’并不完全正確,當戰爭之收益大于付出,為什么不能打呢?反之,一味的強調‘好戰必亡’,卻很容易將一個國家的鐵血精神逐漸消磨掉,當打仗不能獲取利益,又有誰愿意打仗呢?長此以往,人人談戰色變、畏戰如虎,徹底丟掉我華夏尚武之風,泱泱中華,則必被胡族欺凌!”
專門打那些賠錢的仗,看似勝利,實則將國庫打得越來越空虛,漸漸的國家財政被戰爭拖垮,自然是不智的,這個角度來說,“好戰必亡”沒有錯。
可有些時候明明可以打一場收益極大的仗,卻因為只將“好戰必亡”奉為圭臬從而避戰如虎,便是走了極端。
一個國家不能“好戰”,但長時間不打仗是絕對不行的,民族凝聚力無法得到有效增強,舉國上下一片散沙,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等到某一日陡然驚醒,再想打仗的時候,發現已經沒人愿意上戰場了……
御書房內一片寂靜。
李承乾瞪大眼睛,不可思議的看著房俊,“好戰”還能解釋成這樣?
居然連一眾大臣都啞口無言!
房俊迎著李承乾的目光,柔聲道:“陛下,所謂‘窮兵黷武,古有成戒’,指的是兵力不可用盡,國庫不可耗空,戰爭不能盲目。可若是制定長遠之戰略,發動局部之戰爭,或為掠奪財富,或為地區局勢,適當發動戰爭是有好處的。現如今雖然四海咸服、天下承平,可一旦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尚武之風便會迅速消失殆盡,再想恢復立國之時那等金戈鐵馬、所向披靡,難如登天。”
有宋一朝,對武將、軍隊之提防戒備臻達歷史之巔峰,如此造成之后果便是軍人地位低下,秦漢隋唐遺存而來的尚武之風消失殆盡,空有震古爍今之繁榮、財賦傲視千古,卻未能有一支與之匹配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