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看清兒子果然對皇權沒有敬畏之心,雖有些生氣,但仔細想來兒子說的也沒錯,只是,這個問題現今也是無解。
畢竟昭明帝針對權貴,也是這些年才有的苗頭,當初初登帝位,根基不穩的時候,還不是靠著各路勛貴的勢力。
看著父親并未動怒,好似陷入沉思中,林祈安繼續開口:“兒子雖不知父親處境何解,不過兒子近年來讀圣賢書,也有所愚悟。兒子自認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是有些大同小異的,父親如今遠離京都,為朝堂殫精竭慮,現今處境自是要向圣上炳明一二,圣上英明,必然能更理解您的處境,定會更加體恤。
就如兒子在外若受了欺負,回來告知父親,父親得知后,縱使礙于身份不能直接替兒子出手,但也會想著給點補償安慰,更疼愛些。
如若兒子為了不讓父親憂心,統統獨自承受,又因年幼無力自保,怕是要受些苦難。或是兒子移了心性,學了那紈绔做派以牙還牙,東窗事發后怕是讓父親失望,以至父子離心。”
其實在林祈安看來,原書中林黛玉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圣上也沒護著林黛玉。想來要么是個無情的,要么是因為對賈家不滿,心存芥蒂。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個道理怕是只有孩子才最明白。
林如海聽罷幼子此番言論,雖話語淺顯,但卻自有一番道理,不覺更加高看林祈安幾分。
想來怕是怪他身在其中,又不屑于諂媚,有些固步自封了。
為官多年被兒子這么說教,這輩子還是頭一遭,一直保持嚴父形象的林大人也是第一次見8歲小子給父親講道理的。
看來他這個兒子從來就不怕他,只是每每裝出一份乖巧樣子罷了。
雖心有所感,面上依然一派肅然:“小小年紀,哪兒搞這么多歪門邪道的道理,快去看看你母親。”
言罷揮了揮手示意林祈安退下,林祈安連忙拱了手便溜了出去。
雖被父親呵斥了幾句趕了出來,但林祈安看出父親是聽進去了,父親雖對自己總是嚴厲些,不如對黛玉,那真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但林祈安又不是真的幼童,豈能看不清父母拳拳愛子之心,不知不覺的相處中,他早已融入這個時代,這個家族。
如今已至深秋,明日就是中秋團圓之日,縱使身在江南也已襲來微微寒意,此刻已過黃昏,夜風微涼,出門就見小廝長庚候在鵝卵石小路上,林祈安由著他給自己披上一件淺綠色刻絲大氅,想來必是母親的安排,乖乖配合穿戴好就由長庚打著燈去往后院。
林如海站在窗前,透過窗欞,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直至其身影消失在竹林小徑盡頭。
少年如今雖才八歲,身量還未長成,可看著卻已頗有翩翩公子颯爽之姿。
喚來小廝研墨,是該準備寫封請安折子了。
堂堂一甲探花郎,文章造詣自是沒的說,所陳之情句句泣血,令人觀之動容。
林祈安要是能親眼所見,必定會毫不猶豫給父親伸出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