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第一題寫完,等待墨跡晾干之時,林祈安從考籃里拿出劉媽媽提前準備的肉脯和干糧,一邊食用,一邊在心下思索第二題。
他并不打算利用空間之便,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拿出什么珍饈美味。
第二題是五經題,難度遠超第一道,不少考生急得抓耳撓腮,考場內一片焦灼。說來也巧,這道題前幾日他還與周夫子探討過,也算是被恩師押中題了。
他在心里默默將原篇背誦一遍,再下筆時,可謂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助。書寫速度越來越快,語句也越來越通順自然。
謄抄完后,他長舒一口氣。
第一場的三道題,前兩題占比幾乎高達八成多。
接下來,就是最后一道試貼題了。
第三道貼詩的題目是以《古寺春晨聞梵音》為題,作五言八韻排律,限“侵”韻。
在大雍朝,佛教寺廟常是文人墨客尋求寧靜、感悟哲理之地。
古寺歷經歲月沉淀,春晨充滿蓬勃朝氣,梵音悠悠則傳遞出超脫塵世的宗教氛圍。此題目旨在考查考生營造意境、借景抒情的能力。
創作五言八韻排律,即詩體為五言律詩的擴展,共十六句,全詩需押“侵”韻。
考生要圍繞古寺,描繪春晨的清新景色,如晨光、花草、樹木等,著重刻畫悠悠梵音,展現梵音在古寺晨景中的繚繞回蕩,傳達出內心的寧靜與對佛理的思索,同時彰顯對五言排律格律的精準把握與文學功底。
這方面林祈安雖不擅長,也是自小被磨煉長大的。
臨考前,他虔誠地在心中向古今一眾大詩人祈禱,此刻,他閉目凝神,腦海中閃過李太白的豪放灑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摩詰的詩中有畫,滿心期許能得到他們的靈感加持。
但不得不說,這個題目出在縣試考場上,江縣令是想用此試貼刷掉一批人的。
林祈安也算是絞盡腦汁下,對以往抒情之作拼拼湊湊,得出了一首少功無過之詞。
他自知難以將情感抒發得高雅脫俗,便盡力讓詩作立意深刻,在有限的水平內做到最好。
倘若黛玉看到,定要說一句:雖未臻精妙,好在平仄、格律皆合規矩,遣詞造句也算流暢。
但是對于縣試考生來說,能做到這些,已經完全夠用了。
林祈安并未請到‘詩魔’白居易上身,無法在應試時賦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等膾炙人口,千古流傳之佳作。
此時,日頭漸漸西斜,不少考生陸續填完卷子。林祈安也將考卷反復檢查了好幾遍,確認沒有任何遺漏與錯處后,才起身交卷。
負責初步判卷及收卷的是縣學的學官,他們接過林祈安的卷子,隨意一瞥,看到那工整漂亮的字跡,不自覺地點了點頭,又多打量了他幾眼,隨后便示意他去龍門處等候。
等候的考生越聚越多,兵丁們這才將龍門緩緩打開。考生們迫不及待地涌出考場,瞬間炸開了鍋,紛紛議論起考試的內容。
有人意氣風發,滿面笑容,顯然對自己的發揮十分滿意;有人痛苦哀嚎,捶胸頓足,懊悔不已;更多的則是一臉愁容,急切地拉著好友探討答題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