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這些經驗讓貝爾蘭將軍覺得,他所率領的共和國衛隊在質量上是要勝過科西嘉國防軍一籌的,這場戰役中,他才是占據上風的一方。
因此,貝爾蘭將軍象征性地發出了第二次警告,隨后便對軍隊下令,向科西嘉軍發起全面進攻。
但從雙方正式交火那一瞬間開始,貝爾蘭將軍便徹底不知道發生什么了。
他只記得科西嘉軍竟然全部擺出了散兵陣型,而這是基本只有獵兵才會擺出的陣型。
迄今為止,裝備了線膛槍的獵兵在歐陸各國的軍隊中也都是極少見的。
一是因為線膛槍造價高昂、成本昂貴,二是因為目前的線膛槍射速極為低下,難以形成持續火力,三則是因為線膛槍的使用對士兵的射擊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在戰場上精確地狙殺敵軍。
這種種缺點使得歐陸各國都只在陸軍中配備了極少量的獵兵團,其作用也只是偶爾給線列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罷了。
甚至是到了拿破侖時代,由于拿破侖本人偏好線列步兵,他的軍隊里也鮮有獵兵的存在,而拿破侖的這一偏好也一直影響到了后來的法國陸軍,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法國陸軍中仍保留了大量線列步兵團。
因此,當貝爾蘭將軍看到科西嘉軍全部擺出散兵陣型時,他徹底不知道敵軍是何用意了。
而就在貝爾蘭將軍焦頭爛額的分析之時,兩軍已經進行了數輪交火。
將軍的指令還沒有下達,前線處就已經傳來了一個驚駭的消息:
先鋒部隊已經全面潰敗。
面對這個消息,別說是那些目瞪口呆的副官們了,就連貝爾蘭將軍在他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也從未見過這種場面。
僅僅是數輪交火,就能將足足六個線列步兵營完全摧毀?!
如果自己率領的是一群沒有見過槍炮的農民泥腿子也就罷了,可自己率領的明明是整個熱那亞共和國最為精銳的共和國衛隊,怎么可能會有這樣的下場?!
貝爾蘭將軍根本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他發瘋一般沖出了指揮所,親自騎上戰馬沖向了前線,試圖憑借自己的威望重整部隊,發起反擊。
而這位將軍不知道的是,當他出現在正面戰場上的一瞬間,數十桿線膛來復槍就已經徑直瞄準了他的頭顱。
一輪齊射過后,貝爾蘭將軍左肩和右腿中彈,血流不止,他胯下的戰馬也因槍傷而暴躁狂怒起來,一個騰躍便將貝爾蘭將軍摔倒在地,嘶鳴著逃離了這片戰場。
目視著貝爾蘭將軍無力掙扎地倒在一片血泊之中,恐懼立刻在熱那亞士兵中加速蔓延開來,即使是還沒有投入戰斗的部隊也爭相丟下了武器,加入到了逃跑的隊列之中。
雖然副官們及時沖上前救走了貝爾蘭將軍,但共和國衛隊的全面潰敗,已成定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