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殺劫……”
湖邊,坐而觀天地的李殞陷入沉思。
嘗試以老人的方式波動因果,卻無果。再用原本方式預備撼動,也不行。
如蚍蜉撼樹,動搖不得分毫。
這地方因果,因老人存在而分外敦實,蠻橫的鎮壓一切外在。
他還是太弱小。
老人適時輕聲,“隨波逐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一直以來,他都執著于挑動、斬斷因果。這樣的手段固然凌厲,卻只能對比自己弱小的人施展。
若是遇上強敵,殺劫便成了擺設——看得見卻斬不斷,強行出手只會遭致反噬。
論殺人手段,他掌握的秘劍、飛劍、劍丸、劍光,哪一種不比殺劫來得痛快直接?如此想來,這殺劫之術,倒真成了雞肋。
老人這句話,結合之前的木偶說法,隱約使得看見另一條路。
倘若,殺人的時候對方自己撞上劍刃;又或是“稍不注意”,忽視掉某些細節,給予他更好的出劍機會……
再想開一點,對方施展法術時引導念錯幾個字眼;讓操控法器時候忽然失聯,有太多方式可以做。
越想,越覺得可行。
這是因勢而導,原本就要做這個動作,不做,也能引導對方做這個動作,正符合老人說的道理。
“因勢而導……”
李殞嘴里不斷重復這四個字,目光越來越亮。
一直以來,他的殺劫做法都太過急躁,按照講述,殺劫有四重境界。
分別為:觀因果、引風云、無間、萬象歸真。
而他,始終都在第一重境界打轉,看得見摸得著,但要用因果殺人、用來做辦不到的事情,卻得至少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才行。
之前毫無問題,純粹是會用殺劫的人太少。
這門功法就放在藏經閣,門內劍修有了一定功績便可去翻看,但不管何種驚才絕艷之人,大多無法看透入門,堪稱是最玄乎的一門功法。
也就是佘修遠等人聽到李殞會用殺劫那般驚訝的原因。
雖后面遇到西方釋教無目上師,也能使天眼通而察覺因果,但對方卻是敵手,隔著一座海洋交鋒消耗極大,到他那邊,又成了半斤八兩的局勢。
直至現在遇見老人,方知真正含義。
說到底,還是他太過于野路子。
青萍山傳承殺劫,一代都有一兩個人會使用,雖然少,卻也可以傳承有序。
而他領悟殺劫的時機,雖說是在年幼時就種下的因,卻到那次飛舟劫殺才結下果。
師兄在,不會,講了也聽不懂。
會了,師門還剩下他一個獨苗,也沒辦法問別人,干脆摸索著來,這也是為什么山野修士都希望有個正統傳承,有時候自己悟幾百年悟不出來道理,別人一句話,便直接抵得百年苦功。
這般想著,李殞探出神識,順著脈絡看向湖面。
這一次,他沒有強行撥動因果線,而是順著那無形的脈絡輕輕一引。
初時,仍是難以撼動。
但隨時間推移,嘗試次數多了,便察覺到一點松動,且這松動帶來了一種很奇怪、又說不出來的感覺。
隨心而動,略微調用這種松動,便看見在飄揚在的落葉中,有一片落葉竟改變了飄落的軌跡。
體現在外,如同被風吹偏。
在無風的環境離開湖面,一直飄揚,直到被一只手接住。
李殞深吸一口氣,難以隱藏內心激動。
有了第一次,接下來的發展就好辦得多,越來越多的葉子遵從意志飄揚,在空中劃過許多軌跡。
到后面覺得葉子不夠,就嘗試引動落在樹上的雀鳥。
一切都被老人盡收眼底,面上表情依舊溫和,心里卻是有點驚訝在。
劍宗規矩,無論內外山野,修行殺劫之人皆是老人弟子,未成長起來就在外面死去倒也罷了,活著來到劍宗,都會在某個恰當時間來到這座山,聽從老人講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