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這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促進了書籍的大規模生產和傳播?,許多普通百姓因此受惠,“平民士子”的稱呼開始經常出現在史書之中。
因為宋朝參加科舉的人數太多,甚至出現了限制考試名額的情況發生,兩宋雖然飽受外族欺凌,但是在文化上卻冠絕當時的整個世界,識字率也超過了百分之十。
明朝開始,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明朝在地方行政體系之外,還設置有一套自己獨有的教育體系,從中央到縣一級都有官學,鄉村還有官府辦的社學,再加上各類私塾、義學和私人書院。
明朝的教育體系雖然與現代相比相去甚遠,也沒有做到全面教育的地步,卻是整個封建時代的巔峰,即使數百年后的清朝,也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正因為普通百姓的識字率大幅度提高,才有白話小說的興起,因為沒有較高的識字率作為基礎,是無法讓白話小說風靡一個時代的。
現在歷史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明朝的識字率已經達到百分之十五。
清朝就不說了,連續幾代皇帝都對漢人的思想加以控制,嚴禁私人辦學,多次下令整頓私塾,導致清朝的識字率遠遠低于大明。
…………
此時,公廁外面的牌坊附近圍滿了百姓,他們之中十之八九都不認識上面的文字,只能抓耳撓腮的嘰嘰喳喳互相交流個不停。
一位大概五十余歲的老者大著膽子向文吏打扮的青年男子問道:“大人有禮,老朽不識字,不知這上面到底寫了什么?”
這位年輕文吏名叫孫冕,他是青州樂安郡的落魄士人,先祖早年曾經擔任過地方官吏,雖然官職不高,好歹也算一官半職。
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
孫冕少年時期就開始幫家里做農活,晚上會借著月光讀書。
不過,漢末的察舉制早已經深入人心,他們家道中落,在地方上沒人幫忙,很難憑借舉薦進入仕途。
隨著青州的盜匪越來越多,與他相依為命的父親也死在了青州的暴亂之中。
孫冕與大多數青州百姓一樣,聽聞幽州牧劉虞愛惜百姓,只要前去投靠的,至少都能得到妥善安排,于是跟隨許多鄉親父老一同流亡到了幽州。
正如歷史記載一樣,劉虞安頓了投靠他的百余萬百姓,還為他們每個人安排工作。
孫冕因為少年時期讀過書,被安排為文吏的工作,雖然收入不高,至少能在這樣的亂世體面的活下去。
孫冕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平時兢兢業業,也從不與人結怨,在文吏之中,口碑非常好。
此時,孫冕見到圍觀的百姓已經非常多了,又有人再不斷詢問,于是輕咳一聲,壓了壓手的說道:“各位父老鄉親,我也知道你們好奇這個牌坊上面寫了什么。這是我們幽州官府出資新建的第一間公共廁所,而上面記載的內容自然是關于為何要如此大張旗鼓的新建公廁,以前隨便挖一個坑,不也省時省力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