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青年文吏
今日正式開始試用的公共廁所附近站了一大批百姓,公廁前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了許多文字,牌坊附近站了一個文吏打扮的青年男子。
這個時代,普通百姓的識字率非常的低,這與造紙術的發展以及教育還無法普及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商朝是華夏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不過那時識別文字的能力主要集中于王侯公卿、貴族以及士人集團,普通百姓的識字率非常低,用萬中無一形容也毫不為過。
周朝開始,實行了以士人為基礎的教育制度,識字率相對于商朝有所提高,主要得益于教育制度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許多底層的百姓也能發奮圖強,參與其中。
雖然普通百姓的識字率比起商朝提高不少,仍然是百不足一,識字率在百分之一以下。
隨著秦始皇一統華夏,并且統一文字與度量衡,華夏迎來一個新時期。
雖然當時的教育還主要面向士人與官僚,但是識字率已經比起先秦時期上升不少,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推測,這時的識字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一。
漢朝是華夏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也是教育制度第一次發生改革的時代。
這時的大漢已經有了自己的官辦學校,中央有太學,地方有郡學,還有世家大族辦的私學。
官辦學校如太學,雖然招生對象面向所有人,不過主要還是以世家大族子弟與王侯公卿居多。
因為太學的入學資格是由九卿之一的太常直接選取,這些直接被太常選取的太學生屬于漢朝正式編制的學生,衣食住行皆由國家負責。
其余方式如地方的最高長官舉薦、六百石俸祿以上官員的嫡子,經過考試選拔通過的學生亦可進入太學,不過這些人的衣食住行費用需要自理,國家不會進行補貼。
最終還是世家大族,地方豪紳,王侯公卿的后裔占了絕大多數,即使如此,仍然有極少部分寒門或是平民通過這些方式入學。
加上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根據歷史學家們的估計,兩漢時期的識字率,應該不低于百分之三,但也沒有超過百分之四。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識字率應該不斷上漲,但是兩晉南北朝的三百年大亂世,以及這個被門閥世家所掌控,普通百姓毫無上升空間的時代,整體識字率也有所下降,低于漢朝。
東西合并,南北歸一,隋朝建立后,三百年大亂世逐漸走向終點。
隋煬帝在其父隋文帝分科考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立了科舉制,加上造紙術的普及,印刷術的出現,普通百姓既有讀書考取功名的動力,亦能讀得起書。
歷史學家根據考生的總數與隋唐時期的人口推算,隋唐的識字率應該在百分之六以上。
宋朝重文輕武,優待士大夫,各地紛紛開辦書院,掀起了一波“全民”讀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