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文學世家,汝南應氏
如今的泰山郡太守應劭,出身汝南應氏的文學世家,其父應奉是東漢中后期的天才人物,博聞強記,過目不忘。
曾經在青年時期,應奉前去拜訪一位官員,可是那名官員當時并不在家。
應奉回家的途中,見到了那位官員回家的馬車,他沒有前去阻攔打擾對方,而是駐足遠遠觀望。
當時馬車的車簾被風微微吹開一角,應奉看到了那位官員的半張臉,數十年后,當他們垂垂老矣之時,應奉再次見到那位官員,還是一眼就認了出來。
從此以后,誕生出了著名的典故,半面之交。
當時的武陵地區少數民族經常聚眾反叛,因為南方偏遠,朝廷沒人愿意前去武陵擔任太守平定叛亂。
朝廷不得已之下,只能下詔求才,經公卿朝議,四府推薦,在汝南名聲鵲起的應奉得到出任武陵太守的機會。
應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更為穩妥的安撫政策,結果鬧事的蠻詹人或降或散,戰亂很快平息下來。
武陵郡境內安定以后,應奉開始大興學校,全面清除弊政,一時之間境內百姓與少數民族盡皆歸心。
后來應奉因公事被免職后,新上任的武陵郡太守廢棄了應奉許多有利于本地惠民的政策,導致武陵的蠻人再次作亂。
朝廷不得不再次啟用被免職閑賦在家的應奉前去平定叛亂。
武陵蠻人知道應奉前來后,很快消停了下來,應奉立刻恢復了武陵郡之前的惠民政策。
朝廷以應奉此功升遷為司隸校尉,這是實權比重非常高的官職,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方的秘密監察官。
應奉任職期間,不避豪權,糾奸罰罪,以嚴厲執法著名。
自此開始,汝南應氏的名聲傳遍天下。
當時后宮朋、黨之爭很厲害。鄧皇后死后,桓帝想立田貴人為皇后。
應奉認為田貴人出身低微,不宜超登后位,于是上書勸諫。
因為應奉在當時的名聲如日中天,桓帝認為對方諫言有理,于是采納應奉的建議,立豪門竇氏為皇后。
扶風竇氏再次成為了大漢外戚。
此時的外戚與宦官漸漸開始水火不容,主要原因還是宦官侯覽、曹節、王甫等人,他們任用私人,敗壞朝政,為禍鄉里,魚肉百姓,聚斂上億財富。
竇武雖然是外戚,卻是以經術德行而聞名于世,為人清廉端正,看不起宦官的所作所為。
于是暗地里聯合以太傅陳蕃為首的士族對宦官進行清除,卻謀劃泄露,兵敗被殺。
外戚竇氏一脈倒臺后,引發了后來的“黨錮之禍”。
應奉認為因為自己舉薦竇氏為皇后,繼而引發了后面的一系列竇氏與宦官的矛盾沖突,是自己的失職。
就以身體患病為由,辭去官職,返回故鄉項城隱居,開啟了著書立說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