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出山投靠苻堅之時,剛過而立之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決定出山之日,已經二十七歲,距離而立之年不遠。
可以說他們早已經把自己錘煉得滿腹經綸,博古通今。
王猛出身于北海郡劇縣,諸葛亮出身于瑯琊郡陽都縣,北海與瑯琊相鄰,皆屬齊魯之地。
兩人去世之時,皆是五十余歲,留給了后人許多想象空間。
如果王猛晚死二十年,苻堅絕不會發動淝水之戰,即使發動也不會落得如此慘敗,直接導致前秦崩盤,自己也魂斷五將山,被絞死于新平佛寺內。
王猛臨終之前,曾經囑咐過苻堅:“晉室現在雖然茍且偷生于江南地區,卻仍然是華夏的正統,無論是士人還是百姓皆盼望晉國能重拾破碎的山河。
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任用賢良仁德之士,與晉國交好。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圖謀晉國。
投降我們的鮮卑、羌虜才是我們的仇敵,任憑他們發展下去,一旦我們出現衰弱之勢,定會成為我們的禍患。
常言道:禍患生于肘腋之下,希望陛下能夠除去他們,方能長治久安。”
不過苻堅并沒有聽進去王猛臨終的肺腑之言,不但沒有解決國內暗藏的民族矛盾問題,反而將目光投向了東邊的晉國,最終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如果諸葛亮晚死二十年了,有沒可能,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最后一次北伐,諸葛亮不但造出了木牛與流馬作為物流工具,以此想抹平兩國國力之間的差距。
當時的情況是司馬懿在渭水大敗后,據天下十倍之地,堅壁不敢出,活活熬死了身體已經不堪重負的漢丞相。
魏明帝曹叡非常擔憂,多次為司馬懿增加守備兵力。
他們兩人都是各項全能,出將入相的頂級大才,內政方面頂級,戰略頂級,善于治軍,軍事與謀略方面亦是不俗。
王猛平定五公之亂,俘虜隴西軍閥李儼,攻滅前燕;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以一州之地,率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天下震動,打出了飲馬河、洛的氣勢。
王猛興邦強國,把持前秦大小軍政事務,將前秦治理得國富兵強。當時的百姓歌唱道:“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云集,誨我百姓。”
史載:“兵強國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諸葛亮接手的是蜀漢經過襄樊、夷陵兩戰失利后的爛攤子,卻依靠自己頂級的治國能力,不但將剛剛跌入谷底的蜀漢治理得:“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甚至在面對道路最艱險的蜀道,最難以翻越的秦嶺,統一且國力遠勝自己的魏國,魏國歷史上最英明的皇帝(曹操未稱帝),最強的防守大神時,史載:“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