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王猛欲殺諸葛亮?
他們二人在治國上,英雄相見略同,皆是依法治國。
苻堅執政之初,境內豪強林立,不遵法紀,盜竊之事經常發生。
苻堅令王猛兼領始平令,開始制定新的律法,打擊為非作歹之人。
在王猛闡明法紀后,豪強們依然我行我素,不遵律法。
王猛不懼權貴,懲惡揚善,將違法亂紀者統統依法治罪。
太后的弟弟首當其沖,他依仗權勢,欺壓良民,搶掠財富,無惡不作,被王猛下令處死,一時之間朝野震動。
之后王猛又與鄧羌聯手,殺了二十多位違法亂紀,不尊王法的權貴,前秦的治安立刻好轉了起來。
史載:“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
當初益州在劉璋統治時期,因為其父劉焉的鐵血鎮壓,劉璋繼位后,實行的相對寬松的治理方式。
結果導致法令廢弛,東州集團與益州本土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
而劉備入蜀后,荊州集團成為了益州政權當家做主的人,無論是益州本土勢力還是東州集團雖然表面上臣服,實際上暗流涌動。
荊州集團的入主巴蜀,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自己這樣的外來政權想要真正掌控巴蜀,無論是像劉焉一樣血腥鎮壓,還是劉璋一般無為而治,皆不可取。
劉備此時接手的是一個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的益州政權。
諸葛亮認為:“只有公平、公正、公開的任用律法處理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集團,每一方勢力,方能令各方信服,長治久安。”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自諸葛亮逝世之前,無論是益州本土,還是當年的劉璋舊部,亦或是荊州集團,皆同仇敵愾,一心為公。
史載:“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的朝堂風氣:“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
而諸葛亮的治下的蜀漢朝堂風氣:“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就連兩人的謚號都差不多,王猛死后,謚號為武,晉書記載為:“謚曰武侯。”
諸葛亮的謚號為忠武,后人常常尊稱為諸葛武侯!
或許在苻堅心中,王猛就是他的諸葛亮吧!
他們二人在國內百姓心中的地位同樣非常之高。
王猛死后,朝野巷哭三日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