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歷史中,青州黃巾軍將整個青州禍禍完后,向西進入兗州地界,殺死了任城相鄭遂,接著攻入東平郡國。
兗州刺史劉岱打算親自率軍前去迎敵。
其實這是個草率且冒險的決定,濟北相鮑信就勸諫劉岱:“應當集結軍隊固守城池,這些賊寇人數雖然很多,但是缺少攻城器具,必定無法久戰。
等到對方撤離之時,陣型不整,士氣低落,那時派遣精銳追擊,可一戰而勝之。”
在劉岱看似魯莽無謀的背后,其實也有他迫不得已的苦衷。
當時劉岱任兗州刺史還不到兩年時間,他雖然是陳王劉寵的親侄子,對于兗州豪族來說,不過是朝廷派來的一個空降兵而已,只要你老老實實做事,不要動他們兗州豪族的利益,他們也會盡力配合你做事。
不過,劉岱卻并不想成為兗州豪族們的傀儡,他之所以準備出兵與黃巾軍野戰,自然是想借著剿滅黃巾軍的功勛樹立自己在兗州的威信,為自己能徹底掌控兗州打下基礎。
但是本地豪族卻不愿意你帶領軍隊與黃巾軍野戰。
因為劉岱擔任兗州刺史前,是在朝中擔任的侍御史與侍中的職位,不但是文職,更沒有擔任地方官的經歷,所以并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兗州的軍隊基本都是本地人,一部分是地方豪族的私兵,還有一部分雖然名義上是依靠朝廷俸祿養活,實際上這些年大漢朝廷窮得叮當響,連禁軍的俸祿都經常拖欠,哪里有資金養活地方上的部隊,基本還是依靠地方豪族的集資。
所以兗州的軍隊實際上更愿意聽地方豪族的話,而不是空降的兗州刺史劉岱。
鮑信出身泰山鮑氏,先祖鮑宣是西漢名臣,歷任司空,司隸校尉。
王莽篡漢后,開始極力打壓不愿意歸順自己,忠于漢朝的名臣,鮑宣與大司空何武一同被下獄致死。
光武帝劉秀登基后,大赦天下,下詔褒揚鮑宣,并準蔭其子孫“皆至大官”。
隨著時間的流逝,光武帝并沒有食言,鮑宣之子鮑永官至揚州牧、司隸校尉,賜爵關內侯。
鮑宣之孫鮑昱在光武帝時期,同樣出任司隸校尉,漢明帝時擔任三公之一的司徒,漢章帝時,擔任三公之首的太尉。
數代下來,泰山鮑氏因此成為兗州非常有名的地方豪族。
鮑信之父鮑丹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鮑信來勸說劉岱,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的意愿,還有整個兗州豪族。
鮑信提出的計策不但在軍事戰略上更加穩妥,還有個潛在的意思就是:之前兗州的將士被你帶去參加討伐董卓的聯盟,已經損失了一些,現在剩下的軍隊,能守住各郡縣已經不錯了,你還想著與幾十萬黃巾賊野戰?
這些將士不僅是兗州的子弟兵還是大伙的父老鄉親,你別為了功勛,瞎折騰,害死大家。
然而劉岱一意孤行,最終釀成慘案,官軍比較罕見的被黃巾軍打得大敗,劉岱也兵敗被殺。
要知道這群黃巾軍,一年前在渤海郡就被公孫瓚以兩萬步騎橫掃三十萬,斬首三萬余,俘虜七萬多人。
不知道是劉岱個人統軍能力確實差勁,還是兗州豪族在背后使了絆子。
總之,劉岱之死,讓曹操走到了前臺,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兗州這樣四戰之地開局,最終一統中原與北方的帝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