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辟聞聽祖郎之言,又看了看被對方前后堵截,以及兩側土丘上的無數弓弩手,立刻翻身下馬道:“我等愿意誓死追隨韓將軍!”
“哈哈,很好,劉辟將軍此乃明智之舉,韓某保證,你們將來絕不會為今日的選擇而后悔!”韓信朗聲笑道。
“先將傷員們救治一下。”魯肅說完,立刻向身邊的蔣欽吩咐道。
正當韓信的軍隊救治劉辟麾下傷員之時,一名斥候從北方飛馳而來。
這名斥候原本是準備前往城父縣,他遠遠的看見了這里有數萬的軍隊,大吃一驚,本來準備繞道而走,突然發現了“韓”字帥旗,知道自己的主帥來到了這里,立刻趕了過來。
“啟稟大帥,這是北邊譙縣的戰報!”斥候來到韓信身前,恭敬的遞上了帶來的戰報。
韓信身邊的親衛從斥候手中接過戰報,檢查完畢后,交給了韓信。
半刻鐘后,韓信非常仔細的看完戰報,喃喃低語道:“沒想到韓某有生之年,還能遇到信陵公子,也算彌補前世遺憾了。”
韓信所處的戰國末期,幾乎沒有人不敬仰信陵君。
正如那個時代世人所稱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劉邦還是布衣之時,受到信陵君事跡的影響,非常敬仰對方,為此還前往魏國準備投靠信陵君。
當時信陵君已故去多年,曾是信陵君門客的張耳在魏國擔任外黃縣令,招致四方門客,劉邦以賓客身份相處數月之久。
后來,劉邦即位為帝后,每次路經大梁,都會去祭祀信陵公子。
公元前195年,劉邦擊敗叛將英布后返回,經過大梁時劉邦再次祭拜了信陵君,當時他已經感到自己時日無多。于是,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陵墓,讓他們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劉邦如此,韓信亦如此。
他從小就是聽信陵君的傳奇故事長大,對信陵君的崇拜之情,并不會比劉邦少多少。
韓信從小不但學習兵法,長大后,開始佩戴刀劍,四處云游,希望能遇到像信陵君一般廣招門客的賢能之人。
韓信的一生,自始至終秉承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執念,就是因為信陵君的事跡,讓他產生出了這樣的信念。
他想與劉邦的君臣際遇,成為名傳后世的千古美談,如同秦孝公之于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可惜,最終卻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結局。
…………
韓信微微搖頭,摒棄掉了多余的思緒。
戰報上寫道:“東門的劉辟部向南撤退后,兗州軍兵分兩路的向北門與南門攻去,北門的黃邵部,南門的何儀部已經被重重包圍,圍攻西門的何曼部見到形勢不利,不敢向南返回,直接向西撤退,進入了陳國地界。”
如此一來,剩余的汝南賊寇被剿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汝南四大賊寇,其中實力最強的劉辟部被韓信收編,實力最弱的何曼部撤退到了陳國,另外兩個團體不出意外會被曹操收編。
對于韓信來說,此行不但加強了己身,還大大削弱了袁術的實力,此消彼長之下,對未來他們經略汝南地區,有莫大的好處,也算是不虛此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