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月初八。
就在蒙古高原東北部的東胡部落內,鐵木真等人準備磨刀霍霍向丁零之時。
蒙古高原東南,烏候秦水(老哈河)東側的慕容鮮卑部落,迎來了軻比能率領的中部鮮卑數萬部眾。
半月之前,軻比能的軍隊繞道烏桓山時,對那里留守祖地的兩萬余烏桓百姓發起突然進攻,在慕容恪、慕容垂兩兄弟的謀劃下,幾乎兵不血刃的攻占了這座對于烏桓族民來說,有著神圣意味的名山。
隨后烏桓兩萬多百姓皆成為了軻比能中部鮮卑的屬民。
烏桓與鮮卑可以說是同宗同源,他們皆是東胡部落的后裔或者說是東胡部落聯盟的分支之一。
烏桓人對于投靠鮮卑人自然也沒有多少抵觸。
原本歷史中的烏桓部落,就是一部分南下融入進漢人之中,另外一部分被鮮卑部落吞并,后來又跟隨鮮卑人與漢人融合,最終還是融合進了漢人的大家庭之中。
不過如今這個時代,雖然鮮卑與烏桓同宗同源,但是自脫離東胡部落后,即使曾經一脈相承,他們為了資源,仍然大打出手,特別是東部鮮卑與烏桓離得最近,雙方爆發的戰爭不在少數。
總的來說,東漢中后期,烏桓在與鮮卑的戰爭中,勝多敗少。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烏桓比鮮卑更早內附漢王朝,他們南下進入遼東半島后,吸取了漢人的知識與經驗,所以無論在軍隊裝備的精良上,還是謀略上都要更高一籌。
其二,鮮卑自檀石槐死后,徹底分裂,即使東部鮮卑,仍然分成多個部落,反觀烏桓,雖然部落之間也有不和,但是一旦遇上外敵,他們仍然會同仇敵愾。
其三,相比于仍然依靠放牧為生的鮮卑各部落,南遷后的烏桓學會了農耕,這讓他們獲取的食物資源大幅度增加,人口自然而然的也進入了暴漲階段。
加上他們離漢王朝更近,商品的交換也讓他們嘗到了甜頭。
總而言之就是他們與鮮卑在資源的獲取上,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自然東部鮮卑在與烏桓的較量中漸漸落于下風。
這也是在漢末的幽州,我們看到的是更多漢軍與烏桓爆發的戰斗,而非鮮卑。
其實在百余年前,光武帝復國之初,鮮卑與烏桓是一起內附大漢王朝的,主要因為他們與大漢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匈奴。
秦末漢初之時,東胡部落開始衰落,而新興的匈奴開始漸漸崛起。
匈奴的冒頓單于繼位之后,東胡部落恃強向匈奴冒頓單于索要美女寶馬,冒頓單于當時剛剛弒父登位,匈奴的局勢并不太平,為了避免戰爭,于是一一應諾。
東胡王見到匈奴單于軟弱可欺,開始得寸進尺起來,甚至索要冒頓單于的女人閼氏,匈奴人十分憤怒,冒頓單于為了大局著想,仍然將閼氏獻給了東胡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