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東胡王認為匈奴在懦弱的冒頓單于帶領下,必定走向衰敗,于是變得更加的驕橫與不可一世。
而冒頓單于則趁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訓練將士,趁東胡沒有防備之時,親自率領騎兵突襲了東胡部落,東胡一族猝不及防之下,大敗而歸,東胡王亦被殺。
隨著東胡王的被殺,東胡部落聯盟宣告瓦解,其剩余部落大部分成為匈奴人的奴隸,剩余的東胡部落分成三批各自逃亡,形成了后來的鮮卑與烏桓。
鮮卑部落、烏桓部落不但與匈奴有滅族之仇,后來匈奴強大的歲月中,他們即使退守烏桓山與鮮卑山,仍然經常受到匈奴的剝削與壓迫。
所以,當光武帝劉秀向烏桓、鮮卑分別拋出橄欖枝,約定聯合起來共同攻打匈奴后,鮮卑、烏桓立刻答應,并選擇內附漢王朝。
雖然烏桓與鮮卑在今后的歲月中,時而反叛,時而歸附,但是也算在北境幫助大漢抵擋了其他游牧民族的南下。
不過到了東漢中期,鮮卑首領其至鞬在位期間,反叛大漢后,鮮卑不再歸附。
他之后,鮮卑出現了第一位統一各部聯盟的偉大首領檀石槐。
在檀石槐治下,鮮卑不但與大漢徹底斷交,亦開始發生多次戰爭,漢王朝甚至一度處于下風。
好景不長,隨著檀石槐的逝世,鮮卑部落聯盟再次分裂為西部鮮卑,中部鮮卑,東部鮮卑。
而這三部鮮卑之中,內部也并非一片祥和。
他們內部之間,多個部落互相攻伐也是常有之事。
在自相殘殺之下,導致鮮卑的實力越來越弱,逐漸被漢末時的烏桓超越。
隨著小冰期的來臨,極北之地已經不再適合生存,這也是游牧民族南下尋找出路的一大重要原因。
小冰期的來臨,不但北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許多野生動物也開始大面積的南遷。
其中,一種野生動物的南遷,為原本歷史中的漢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
這種野生動物就是一直棲息于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鼠。
因為氣候的變遷,導致這種野生動物也開始隨著游牧民族南遷。
在南遷的大潮之下,為大漢的北境不但帶來了戰爭,還帶來了令這個時代談之色變的瘟疫與鼠疫。
原本歷史中,因為小冰期的氣候影響,漢王朝北方開始頻繁出現旱災與蝗災。
旱災與蝗災的多次爆發,直接致使饑荒肆虐大地。
饑荒導致大量百姓的免疫力直線下降,病毒更容易入侵進漢末百姓的身體內。
而糧食的斷絕讓百姓們不得不去食用一些原本不可能觸碰的“食物”。
野生的草原鼠開始成為災民們的日常食物,隨之而來的就是病毒入體發生的瘟疫以及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