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東漢朝廷不但要處理涼州羌人的問題,北方的鮮卑也開始漸漸崛起,東北的烏桓也蠢蠢欲動。
而且東漢外戚與宦官的不斷內斗爭權,內憂外患之下,放棄西域都護府也是無奈之舉。
至此開始,大漢失去了對涼州西北諸郡的控制,張掖郡、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酒泉郡、敦煌郡五郡國形成了“涼人事,涼人治”的政治局面。
北地郡也被西鮮卑等游牧民族占據。
所謂的“涼人事,涼人治”是指,當時的涼州本地漢人與羌、氐等各族雜居多年,加上大漢朝臣多次上書請求放棄涼州,皇帝還在朝政上議論此事,導致本地豪族已經對大漢朝廷不再信任,亦對朝廷派遣的官員非常排斥。
最終導致涼州的政權與軍權被當地豪族把持。
到了東漢后期,武威郡、武都郡、隴西郡因為當地羌人的不斷作亂,本地豪族對朝廷失去信心,這里同樣失去控制。
幸好西北邊陲之地天降大神李牧、趙奢,作為戰國時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克星,李牧、趙奢對于西北的局勢自然是洞若觀火。
馬騰憑借李牧、趙奢的統軍之能,以及馬超、龐德的萬夫不當之勇,陸續收復涼州諸郡。
否則涼州必然如同原本歷史中一般,大亂三十年,直到曹丕代漢,建立魏國后,開始治理雍涼地區,內勸耕種,外安羌胡,為農牧業發展提供了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涼州地區的叛亂才漸漸平息下來。
涼州地處西北要沖,是兩漢經營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更是隔絕羌胡的戰略要地,還是拱衛京師的天然屏障。
不僅如此,這里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戰馬養殖基地,亦是整個東漢中后期名將的搖籃。
以“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颎為首的東漢名將,皆出身涼州。
整個東漢一直延續“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傳統。
原本歷史中剛開始的董卓,后來的李傕郭汜為什么能挾持皇帝,其余諸侯不敢進犯,就是他們掌握著這個時代的天下強兵,涼州軍與關西軍。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率領涼州軍與關西軍反攻長安,呂布、徐榮等人率領同樣是強兵的并州軍卻仍然不是對方的敵手,可想而知涼州軍與關西軍是何等的精銳。
自光武中興之后,名將武臣,多出自涼州。
等到馬騰統一整個涼州,將河西走廊的山丹軍馬場掌控在手中,就能培養出源源不斷的戰馬。
一旦天下有變,趁著天下大旱,百姓饑饉與各郡諸侯互相攻伐之時,馬騰任用李牧、趙奢為將,驅使羌人、氐人做先鋒,席卷東來,則鎮守雍州的董卓是否能擋得住馬騰的東進。
白起、李牧同為“戰國四大名將”,會在漢末的大爭之世,第一次交手嗎?
在百年血與火的淬煉下,羌人、氐人見識到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后,他們還會老老實實的聽從馬騰、李牧等人的號令嗎?
趙奢能為兒子趙括報長平之戰的刻骨仇恨,還是為了避開白起的鋒芒,領兵西進,攻占西域諸國,為大漢開疆拓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