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地處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和西域的交匯地帶,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融匯之處。
東漢中期開始,羌人走出青藏高原,東遷到了西域一帶,與涼州本地漢人時常發生沖突,導致西羌反叛此起彼伏,持續百年之久,極大的損耗了漢王朝的國力。
東漢時,涼州共有武都郡、隴西郡、漢陽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金城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酒泉郡、敦煌郡,十二郡國。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大漢實際上掌控的只有漢陽郡、安定郡以及半個隴西郡。
近兩年多的時間,涼州刺史馬騰任用李牧、趙奢為將,連續收復整個隴西郡,金城郡以及武威郡。
漢王朝在涼州的統治有了明顯上升的趨勢。
涼州之所以如此之亂,歸根結底還是百年羌亂造成了羌人與涼州本地漢人以及大漢朝廷之間的嫌隙。
羌人雖然整體戰斗力不如漢軍,卻也無法徹底消滅他們。
羌人一旦遇到漢人的官軍圍剿,作戰不利后,會立刻躲進青藏高原。面對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漢軍將領也沒有應對之策。
原本歷史中的東漢末年,涼州顯得尤為混亂,反叛的不止是羌人,甚至許多當地的漢人大族亦參與其中。
反叛者有之,稱王者有之,勾結異族者有之,挾眾叛亂者有之,割據一方者,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混亂的局勢下,涌現出了一大批軍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割據勢力,有的甚至長達三十余年之久。
除了東漢朝廷始終無法解決百年羌亂外,還有就是相比于西漢時期,東漢政府對涼州的重視程度下降許多。
西漢武帝時期,曾經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同時對涼州進行大力開發。
為了對付匈奴這個漢王朝的北方大敵,漢武帝移民西北、戍邊屯田、興修水利,將涼州打造成了一片沃土,有效的阻斷了匈奴和西域各國、羌戎間的聯系。
然而到了東漢光武帝復國后,匈奴的勢力大幅度減弱,甚至內部分裂為南、北兩大勢力。
南匈奴內附漢王朝,成為大漢抵御游牧民族的北方屏障,北匈奴在漢王朝與新崛起的鮮卑等游牧民族的聯合打擊之下,最終離開蒙古高原,西遷到了中亞及東歐地區。
漢王朝的北方大敵被滅,涼州作為阻擋匈奴與西域、羌人等交流的戰略要地,重要性自然而然的大大降低。
加上涼州又比較貧瘠,東漢中期開始對這里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最明顯的事情,就是東漢取消了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的撤銷,標志著東漢放棄對西域的管理,同時沒有西域都護府的牽制,也讓涼州羌人更加的為所欲為。
其實,東漢朝廷取消西域都護府也是無奈之舉。
一來,當時的東漢國力已經明顯有下滑的趨勢,與羌人在涼州的多年戰爭,財政支出巨大,國庫空虛,難以繼續承擔西域的軍事和行政開支?。
二來,隨著威震域外的大漢名將班超的去世,他的繼任者無法處理西域問題,反而造成西域都護府與西域諸國戰火不斷,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