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之所以得罪地方豪族與世家大族,還是與他前些年在幽州的經歷有關。
他從郡小吏做起,雖然出身遼西豪門,卻只是庶子,母親一脈沒有實力,在漢末這樣注重出身門第的時代,如果不是天下大亂,郡小吏基本就是他的人生終點了。
公孫瓚為了自己人生的躍遷,豁出命的追隨受到冤屈的上司,準備與他一起前往世界的盡頭,日南郡。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自己的上司在前往日南郡的路上,得到平反,官復原職,公孫瓚也因此鯉魚躍龍門。
歸來后的公孫瓚得到自己上司的賞識,被舉孝廉,任遼東屬國長史。
屬國長史是一個掌握實權的官職,東漢時,邊境的屬國不置丞,置長史。
屬國長史常稱將兵長史,掌兵馬,公孫瓚自此開始掌握了遼東屬國的兵權。
隨著漢王朝的國力不斷衰弱,烏桓、鮮卑等游牧勢力的不斷入侵,加上境內的反賊多次起義,公孫瓚的戰功積累得越來越高,官職也不斷上升到了右北平郡太守。
沒過多久,劉虞擔任幽州牧,開始對游牧民族采取懷柔政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劉虞此舉與漢王朝不斷下滑的國情有很大的關系。
公孫瓚依靠戰功不斷向上爬的理念與劉虞治理幽州的政策產生了沖突。
劉虞作為幽州的一把手,自然知道幽州的困境,再讓公孫瓚每年不停的窮兵黷武,遲早要將幽州百姓與大漢的天下拖進深淵。
因為你并不能滅掉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呢?
公孫瓚其實并不是不知道這些事情,他精通兵法,孫子兵法中就提到過:“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大意就是,率領十萬大軍作戰,算上各種各樣的費用,每日的消耗達到千金之數。這就是后世常說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劉虞見到公孫瓚不聽自己的號令,仍然與北方的游牧民族開戰,于是,斷了公孫瓚的軍費與糧草。
公孫瓚作為北境戰神,自然也有自己的法子。
他的三位義弟皆是商人出身,公孫瓚承諾將來只要一統幽州,財政方面會交給他們三人管理。
這個時代,作為資產龐大的商人,無時無刻不想混進官場,因為他們哪怕錢財再多,即使可能只是得罪了一個郡小吏,就能讓他們家破人亡。
劉緯臺、李移子、樂何當開始傾其所有,支持公孫瓚建功立業的理想。
然而戰爭是無止境的,游牧民族是打不完的,但是他們的家產卻有限。
他們已經漸漸開始無法支撐公孫瓚的軍費開銷,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沒有油水可撈,能混個溫飽已經謝天謝地了,公孫瓚于是將主意打在了幽州那些地方豪族身上。
威逼利誘不成后,開始劫掠幽州的豪族與富戶,這也成了公孫瓚與地方豪族決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