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雖然年紀尚輕,但是自從擔任都尉一職以來,治軍頗為嚴謹,做事講究策略,若我們培養得好,將來又是一位可以獨擋一面的大將。
而且此人雖然出身南陽,雖并非豪族大戶,不然也不可能在宛城動亂之時,南下投奔親戚,正是我們需要的人才。”曹參意味深長的說道。
“哈哈,將來我們江夏郡兵強馬壯之后,荊襄豪族如果不聽話,我們直接揮兵西進,滅掉他們這幫不知好歹的家伙,那時候,荊州還不是我們說了算?”鄧禹看似開玩笑的說道。
“鄧賢弟,你也不用試探我了,出兵平定荊襄豪族,這是最下等的手段,只有沒有退路之時方可施展。
畢竟這幫豪族麾下的錢糧、私兵太多了,一旦發生寒門平民與豪族之間的內訌,對于荊州來說,損失太嚴重,沒有數年時間恐怕難以恢復。”曹參長嘆一聲道。
鄧禹自然明白曹參的用意,突然話鋒一轉的問道:“長沙太守孫堅在孫臏的謀劃下,進軍嶺南地區,據傳孫堅乃是孫臏不知多少代的后裔,這就有些意思了!曹兄對于如今的天下大勢有何看法?如果我們荊州需要動兵,當攻取哪塊地域?”
“我若是孫臏,亦會建議孫堅進軍五嶺以南,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嶺南雖然仍不如中原、北方與江南發達,但是早已經不是先秦或是漢初那般蠻荒之地。
比起西進、東擴、北上,南下算是最好的戰略了。
東擴從長沙進入豫章,雖然孫堅可以打著誅滅反賊項羽的旗號,但是在己方兵力不占優,即使有孫臏為軍師,仍然勝算不大。
要知道楚漢相爭時,高帝可是集結了天下所有的力量,在兵力絕對占優的情況下,才最終擊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我不認為孫臏的用兵才能一定在淮陰侯之上,而項羽歷經過當初的失敗后,一定會變得更加的難纏。
西進同樣不是好選擇,當年司馬錯能從隴西進入巴蜀,然后翻山越嶺的進攻楚國的黔中郡,完成了這片大地上最早的長距離迂回攻擊,并取得成功,展現了非凡的才能。
他是水路與山路同時出擊,最終讓楚國完全意想不到。
如果從武陵郡同樣水路與山路同時進攻,水路則是逆流而上,而山路則是由低到高,無論哪條路都比順流而下與由高到低難上無數倍,故而以孫臏的智謀,絕對不會西進巴蜀。
至于北上,劉景升可是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除非孫堅想造反,然后北上攻占整個南郡,以襄陽為據點,守住漢水以南。
只是如此以來,孫堅必須內部絕對統一,并且有能力面對天下諸侯的討伐。
然而孫堅對于荊南四郡來說,不過是外來戶,他在本地四郡的統治,主要靠的還是武力威懾。
因為時間太短,并沒有讓治下的所有人歸心。
所以目前來說,他基本不可能北上,也許再過五年或是八年,荊南四郡徹底歸心后,那就說不準了。
而鄧賢弟提到的孫堅乃孫武、孫臏的后裔,相隔數百年,這種事情誰又說得清楚呢?”曹參侃侃而談道。
“還有一個原因,北上必定陷入中原混戰,對于孫臏這樣的兵家大圣而言,這樣的戰略乃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