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正是齊桓公稱霸天下之時,燕莊公不得不向諸侯霸主齊桓公求助,齊桓公當時正樹立尊王攘夷的旗號,自然得幫助圍繞自己的這些弱小國家。
齊桓公派遣大軍一路北上,不但將山戎趕出了燕國領土,還順手滅掉了山戎的分支令支國、孤竹國。
齊桓公幫助完燕國后,并沒有留在這里,燕國平白得到了令支國、孤竹國的領土,也就是后來漢朝的遼西郡。
燕國自此開始依據遼西向遼東發展,不但在之后全據遼東半島,連朝鮮半島也占據了一部分。
史載:“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秦皇掃六合,在天下設置三十六郡,東北地區就有遼西、遼東二郡。馳名遐邇的秦馳道中,就有一條北方大道從咸陽經北方諸郡直達遼東。
西漢武帝時期,派大軍滅了占據朝鮮半島中北部的衛滿朝鮮,并在此設立漢四郡,是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東漢末年開始,隨著漢王朝的國力日漸衰弱,群雄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鎮守遼東的公孫度開始起了異心。
公孫度之后,無論是兒子公孫康,還是孫子公孫淵,都“恃遠不服”,并不愿意臣服中原王朝。
在魏明帝曹叡晚年,遼東公孫淵反叛,自立為燕王,曹叡派遣司馬懿前去遼東討伐公孫淵。
司馬懿平定遼東叛亂后,做了幾件大事,最終直接影響了遼東半島的歷史進程。
其一,司馬懿屠城了,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體,筑造京觀,這些人全是遼東的世家大族與豪族,此舉造成了遼東幾乎沒有大族的存在。
其二,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此舉造成遼東的官僚體系崩塌。
其三,收編百姓四萬戶,共計三十余萬人遷往內地,此舉造成整個遼東半島空虛。
要知道漢末遼東人口本來也就三十余萬,加上中原與河北地區前往避難的,加起來也不過四十萬人。
直接遷走了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留在遼東的漢人百姓已經不足十萬人。
司馬懿這些措施雖然杜絕了遼東再次發生叛亂的可能,卻把空虛的遼東整個擺在北方的異族面前,曹魏的東北邊疆已經非常虛弱。
一個名為鮮卑的游牧民族開始蠢蠢欲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