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三十年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65年),西晉取曹魏而代之的立國初年,遼東郡加上原來的漢四郡,人口不但沒有完全恢復,甚至基數不漲反降,加起來僅僅一萬八千戶,人口不足十萬人。
遼東郡地處東北平原上,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大量的遼東百姓被司馬懿遷往內地,遼東的所有官員被屠殺殆盡,本地的大量豪族被司馬懿所滅。
一個地區是否興盛,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依據。
遼東的空虛讓其他游牧民族看到了南下的希望。
公孫氏割據遼東,即使背叛了朝廷,成為東北一方的土皇帝,好歹他多次打退烏桓、鮮卑、高句麗的入侵,為遼東的百姓帶來了和平與繁榮。
公孫氏敗亡后,因為剩余的遼東百姓太少,防守薄弱,鮮卑、高句麗陸續進入到遼東半島,這里很快成為鮮卑在兩晉時期騰飛的關鍵。
司馬氏八王之亂后,西晉王朝內部混亂不堪,國力衰弱,天下大亂,各游牧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
段部鮮卑、拓跋鮮卑投靠了西晉邊疆重臣,參與中原混戰,慕容鮮卑則為了保存實力,并沒有參與中原混戰,而是鞏固自己在遼東、遼西的統治。
為日后一鳴驚人,入主河北,奠定了基礎。
高句麗趁著五胡亂華之機,鮮卑進入河北,他們在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盡取遼水以東之地,占據大半個遼東。
自此開始,高句麗占據了這片富饒之地,慢慢開始發展壯大,成為后來隋唐兩朝都十分頭疼的東北強敵。
南北朝末期開始,高句麗人開始對遼西生出覬覦之心,派遣大軍屢屢侵擾邊境,試探北方王朝的反應。
隋朝建立后,高句麗雖然名義上向隋稱臣,但實際上卻拒絕服從中央命令,并暗中聯合突厥、靺鞨等勢力對抗隋朝。
這種“表面臣服,暗地里勾結外敵”的姿態,被隋煬帝視為對隋朝天下秩序的嚴重挑釁。
加上遼東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王朝的領土,隋煬帝自認為有責任收復故土,消除東北邊疆威脅,建立個人威望,于是隋煬帝拉開了三征高句麗的序幕,也為隋朝的敗亡埋下伏筆。
唐朝歷經太宗、高宗兩任皇帝,終于將高句麗滅掉,重新收復遼東之地,并設營州和安東兩大都護府實施管轄。
都護府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
說直白一點,其實就是對遼東地區實行軍管,為何不能像大唐其他地區一樣管理遼東呢?
因為遼東的漢人太少,高宗滅了高句麗后,將高句麗人全部遷到了淮河以南的地區,然后又以高規格高獎勵的政策鼓勵百姓遷往遼東居住。
然而遼東實在太偏僻,大部分百姓都有鄉土情結,愿意遷往遼東定居者寥寥無幾,大部分愿意的都是在本地難以生活下去的底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