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仍無法改變遼東胡人多、漢人少的局面,不得不以兵威鎮壓之。
說到底,遼東失去控制,其實就是在司馬懿平定遼東后,進行大規模的屠城,殺害官吏,遷走百姓而起。
沒有這些操作,以當初遼東軍西擊烏桓,東破韓濊,北攻鮮卑、高句麗的傲人戰績,不可能讓異族輕松占領遼東。
鮮卑、高句麗以及后來的契丹、女真能在遼東崛起,與這里的漢人太少有很大的關系。
而遼東漢人太少始于司馬懿平定遼東后的一系列操作。
所以說,遼東毀于司馬懿之手毫不為過,遼東自此開始漢人稀少,也讓歷朝歷代在這里的統治極為薄弱。
…………
“鵬舉憂慮的無非是,一旦擔任遼東的最高行政官產生異心,籠絡麾下的將士們,就能直接造反,割據自治。
而且因為路途遙遠,加上遼澤天險的存在,朝廷對于平定遼東極為消耗國力。
自秦朝一統華夏后,采取郡縣制開始,本地的縣令,郡守或是刺史等最高行政官是絕對不能安排本地人擔任。
因為如果安排本地人,會形成他與地方勢力的勾結,時日一長,不但會影響決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還會因為熟人效應導致許多的人情世故,極大的影響自身的工作。
后來秦末亂世,以項梁為首的起義勢力,大部分都是殺了本縣的縣令或是郡守,因為這個官員并非本地人,而他們起義的勢力皆是本地人,害怕被這些官員們反戈一擊。
只是公孫度作為遼東豪族,居然能當上遼東太守,不能不說,到了漢末這樣的時代,察舉制中的弊端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劉辯長嘆一聲道。
“當時執掌朝中大權的是董卓,他已經安排了一些關東士族前往中原各郡擔任太守或是縣長,同樣也會安排一些自己人。
公孫度是他手下大將徐榮的同鄉兼好友,在董卓看來就是自己人,而且安排的是遼東這樣偏遠的地區,大部分士族都得到了董卓的封賞,他們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以董卓唯我獨尊,殘忍好殺的性格,敢于蹙董卓眉頭的正直之士,不是早已經被罷官免職,就是被董卓所害,哪里還有人敢站出來說董卓此舉違背了大漢官吏的任免制度。”岳飛苦笑道。
“我倒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鵬舉的擔憂,不知道是否可行?”劉辯眉頭緊皺的說道。
“史侯既然來自后世,說不定真有辦法解決遼東這種容易形成割據勢力的地方,不妨說來聽聽?”岳飛聞言眼睛微微一亮,頗為期待的說道。
“其一,與秦漢的官員制度一樣,擔任遼東郡太守的官員必須非本地人,而且必須成家立業,妻兒必須留在京城。這樣一來,他們反叛的可能性極大降低,即使底下有人煽動對方造反,他也要考慮在京城的家人安全。”劉辯眼中銳利之色一閃而逝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