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文武雙全,頗有才略,既能上馬率軍平定叛亂,亦能下馬治理郡縣。
當時的人們稱贊他“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謨,征無遺慮”。
對于朱儁的提議,太仆王允提出了質疑:“正常來說,徐州、幽州同時出兵乃是最好的結果。幽州自不必說,州牧劉虞不但是宗室重臣,更是以仁德而天下聞名的邊疆大吏,只需要陛下的一封圣旨,幽州牧劉虞必定會出兵遼東,但是徐州牧陶謙則未必如此。
當初陶謙派遣徐州的軍隊北上平定青州的盜匪時,在收復北海郡國、東萊郡后,陳兵于齊國、北海郡國、樂安郡交界處的東安平縣,以此震懾青州剩余的盜匪與流寇。
我們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徐州,希望陶謙能立刻平定青州剩余諸郡的盜匪,然而陶謙卻以東海出現了倭人的海盜,南方、西方還需要防范于反賊項羽、唐瑁與張角,徐州兵力已經到了極限為由,無法繼續平定青州的叛亂。
若是盛世之時,徐州牧陶謙安敢如此?還不是見到大漢朝廷羸弱不堪,有了割據自治的想法,故而想保存實力罷了。
如今卻要他派兵遠征遼東,近在咫尺的青州諸郡,他尚且推三阻四,真的會愿意發兵遼東半島嗎?”
王允對于如今的徐州牧陶謙的怨念還是很深的。
當初朝廷派使者前往徐州,就是想借徐州的強大實力,平定青州的亂局。
青州的盜匪一旦被平定后,朝廷就可以空降一位自己信得過的朝中大臣,擔任青州刺史。
青州自古以來就是魚鹽便利之地。控制了青州,就能源源不斷為中央輸送海鹽,朝廷的財政壓力也會大幅度減小,結果卻被陶謙找各種借口拒絕了。
王允的質疑,再次讓群臣們陷入到沉默之中。
“皇甫嵩將軍率領的北軍駐守于潁川郡,這些年又在當地招收了不少子弟兵,如今已有五萬的規模。
不如讓皇甫嵩將軍率領這五萬大軍前往東萊郡,征調當地的大船,從海路協助幽州軍,進攻遼東。
陶謙即使不愿意出兵,總不可能阻止我們朝廷派遣大軍前去平叛吧?”少府陰修建議道。
“萬萬不可!皇甫嵩將軍統領的北軍,不止是鎮守潁川郡,更是我們京城南面與東面的屏障。
一旦皇甫嵩率主力大軍離開,別說那些有野心的諸侯,就是隱藏于山林間的群盜,都可以輕而易舉進入到京城周邊。
何況朝廷這些年一年不如一年,根本原因就是中央的大軍在各地平亂,特別是涼州,不但極大的消耗了我們朝廷的軍事力量,更是掏空了國庫。
如今地方出現叛亂,最好的做法并非是我們朝廷出兵,而是讓地方勢力出兵,平定叛亂。
然后朝廷在論功行賞,如此不但能減少我們中央的損失,還能刺激各地將領或是地方官建功封侯的夢想,乃一舉多得之法!”衛尉賈復挺身而出道。
衛尉屬九卿之一,因在推翻董卓的政權之中,不但謀劃許多,還負責聯絡參與政變的朝臣,功勞最大,故而被皇帝劉協提拔為衛尉。
衛尉在東漢時的職責超過秦國與西漢,主要負責皇城的守衛與殿外的侍衛,一般都是皇帝最信任或是最親近的臣子擔任。
大多數時候,這個官職一般由外戚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