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個漢王朝在東南方最偏遠的縣城,東侯官縣歷史悠久。
周朝時,屬于“七閩地”。七閩是福建的古稱,乃周朝古史對七閩及周邊地區的七大蠻族部落的總稱。
春秋戰國時代,屬越國轄地。
秦始皇一統華夏后,設立閩中郡,東侯官縣位于郡內,稱華安縣。
不過,由于閩中郡太過偏遠,秦國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遣官員治理教化,閩中郡只是名義存在,并沒有實施統治。
劉邦建立大漢后,封勾踐后裔無諸為閩越王,東侯官縣成為其屬地。
閩越立國后,大力吸收漢人的技術與各方面經驗,大興冶煉業,推廣鐵器具,發展生產,從而提高了本地原本落后的生產力。
數十年間,閩越國軍事經濟農業等各方面實力的迅速增長,實力強大的同時,野心也開始膨脹。他們不再滿足偏于一隅之地,開始與漢王朝的邊境摩擦日益加深。
這如何能讓兩漢時期最大的戰爭狂人忍耐住?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劉徹派遣大軍征伐日益猖獗的閩越國。
當時的大漢王朝可謂是整個東亞的霸主,連鼎盛時期的匈奴都不是對手,閩越國又如何能與大漢匹敵。
閩越國被滅后,漢武帝為了消除后患,焚毀閩越國的城池宮殿,屠殺王室成員。
部分王室與貴族開啟了大逃亡模式,逃入山谷篁竹之中者,成為后來江東地區的“山越”。
一部分遁入深山老林不再出世,成為后來華夏畬族的先祖。
善用舟者遠逃到夷洲島或是交州的南部,東南亞等地區,匯入當地的土著中。
先秦至西漢,稱華安縣,東漢時改名為東侯官縣。
…………
暮春的江南,細雨如織。
會稽郡東侯官縣郊野,一個身影走過海灘,自晨霧中蹣跚而出,自然便是從夷洲島歸來的虞子期。
他的葛衣早已被海風與歲月撕扯成縷,露出古銅色皮膚上交錯的白痕,那是夷洲島上荊棘與石刃留下的印記。
亂發垂至腰際,用草繩胡亂束著,發間竟已星星點點。
四年了。
自從被兩位酷似神仙般的老者告知,會同項羽、虞姬一起復活來到一個新的時代,虞子期就開始在夷洲島上尋找項王與自己妹妹的身影。
四年來,他走遍夷洲的每一個角落,遍訪了當地的無數部落,都沒有找到項王與自己妹妹。
后來他才知道,他所在的夷洲是一個巨大的海島,而在海島的西方,則是華夏大陸。
海島上并非只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有許多為躲避戰亂或是仇殺,漂洋過海來到此地的華夏人。
虞子期是從這些華夏人的后裔中得知的消息。
既然夷洲島上沒有項王與妹妹的身影,那他們必然在華夏的土地上,只有自己返回華夏,才能與他們團聚。
在這座被當地人稱作“夷洲”的蠻荒島嶼,每一個日出月落,虞子期都在計算著歸期。
好在“苦心人,天不負”,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他制作了一個簡易的木筏,并且準備了大量的食物與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