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漂流了十余日,終于“洪福齊天”般的抵達漢王朝的會稽郡。
虞子期趟過及膝的野草,官道旁幾株野桃開得正艷,花瓣混著雨水沾濕了他的草履。
遠處阡陌縱橫,炊煙裊裊,分明是記憶里江東之地的模樣,卻又透著幾分陌生。
虞姓在先秦之時,就是會稽郡的望族,虞子期的妹妹能嫁給楚國貴族之后的項羽,足以說明虞子期乃是出身會稽虞氏,他對整個會稽郡乃是相當了解。
溪水邊,幾個農人正披著蓑衣清理田埂。
虞子期深吸一口氣,用生澀的雅言開口,聲音因長久缺少交談而沙啞道:“各位老鄉有禮了,敢問這里可是會稽郡?”
雅言是華夏最早的通用語言,相當于現代的普通話。
后人將古漢語通用的上古音系稱為“雅言”。
其音系為上古音系,華夏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于是就出現了“雅言”。
周朝建立之后,文字與分封制、周禮結合在一起,通過文字培訓、典籍授予,在各地諸侯與貴族之間進行推廣。
諸侯與貴族開始掌握了相同的書面語,從而構建起禮儀和交流的平臺。
“雅言”從周朝開始逐漸成為華夏的標準語,《詩經》就是用“雅言”記錄的。
殷商時期,以及后來的東、西二周,大部分時間的都城都在洛陽或是洛陽附近一帶,故而華夏古代標準語又稱“洛陽雅言”。
春秋時期,孔子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據傳,孔子正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
《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這一點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
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從上古、中古一直沿襲至近代官話,歷時四千多年。
雖然時隔四百余年,虞子期用雅言與路人對話,完全沒有語言障礙。
…………
農人們聞聲抬頭,被他野人般的形貌驚得后退半步。
為首的老者穩住身形,打量著他道:“此處乃是會稽郡東侯官縣,足下從何處而來?”
“本人熟知會稽郡各個縣城,從未聽說過東侯官縣?看此間地形,倒是與華安縣相似?”虞子期沉思半晌,喃喃說道。
虞子期所處的時代,東侯官縣的名字正是華安縣,東漢開始,此處才更名為東侯官縣,難怪虞子期對于東侯官縣并沒有任何的印象。
為首老者仔細打量了虞子期數眼,斟酌的說道:“據先祖所說,東侯官縣在數百年前確實稱作華安縣,本縣更名已經有百余年的時間。
老朽觀足下樣貌,恐怕是隱居山林,從未出世吧?否則不會不知道這里早已經被稱作東侯官縣了!”
“不瞞長者,在下先祖乃是在秦末亂世爆發后,乘船遠渡海外夷洲島,躲避戰亂。
后生小子思念故國家鄉,所以自夷洲島而還。”虞子期抱拳一禮,誠懇的說道。
“夷洲?”農人們面面相覷,顯然從未聽聞此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