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圣是內地、香江合拍,灣島市場是不用想了,東南亞市場肯定不能放過。
按照李翰祥估算,棋圣這一波買斷,賺個三百萬港元問題不大。
李翰祥說到這里,語氣中充滿了遺憾,“可惜棋圣沒什么大明星,要不然賣個五百萬也不是不可能!”
然后他又問林朝陽,“棋圣內地的票房現在能有多少?”
“不知道。錢都進了中影的口袋,估計四千萬應該有了。”
上映一個半月時間,以棋圣表現出的受歡迎程度,四千萬票房只是個保守數字。
“那就是一個多億港元。香江那些人都覺得內地窮,市場小,他們根本不明白十億人的市場究竟有怎樣恐怖的力量!”
李翰祥感嘆著同行的目光短淺,但又忍不住吐槽起內地的電影行業的分配制度。
“如果拿香江做類比的話,中影不就是二十年前的邵氏嘛!所有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們只能拿工資,賺的錢全是老板的。
真是奇怪,這樣的制度怎么能維持幾十年呢?而且內地的電影市場還能這么繁榮?”
“你這個比喻有些道理,但不全對。
中影的存在當然對于電影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掣肘,但它的存在也有積極的一面。
你要知道,中國除了城市之外,還有更為廣袤的農村地區。
中影每年靠著發行電影所賺的巨額利潤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農村地區,正是因為有了那些農村放映隊的存在,廣大的老百姓們才能以幾分錢的價格看到電影,甚至是免費看電影。
這也是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你說現在的電影市場繁榮,這話也不準確,實際上這幾年國內的電影市場一直在萎縮。
以前老百姓沒什么其他的娛樂手段,看電影是性價比最高的活動。
這幾年電視機保有量越來越多,還有錄像廳這種新生事物的沖擊,未來幾年時間里,恐怕電影市場還會繼續萎縮下去。”
林朝陽的分析高屋建瓴,聽的李翰祥不自覺的點頭,他對內地電影市場的了解很粗淺,經過林朝陽這一番分析,他有些茅塞頓開的感覺。
“朝陽,那照你這么說,以后內地電影市場賺錢不容易了?”
“電影行業是贏家通吃,只要電影好,不存在不賺錢的說法。只是有中影在,外面的資本確實不太可能賺錢。”
李翰祥再次頷首,沉吟片刻后,他又問:“說起來,你經手編劇的電影票房都是幾千萬、上億,你就拿萬八千的稿費,心里是不是很酸?”
林朝陽笑著說道:“酸也沒用啊,現實就是這么個情況。”
李翰祥還想接著說話,這時正好有人走了過來,他只好停住了話題。
“朝陽兄!好久不見!”
來人一張國字臉,身穿風衣,一走近就熱情的握住了林朝陽的手。
“仕方,好久沒見了,你怎么在這?”
來人是燕大哲學系77級的鄒仕方,在學校的時候是文藝骨干力量,參與過五四文學社的籌建,還負責過未名湖雜志,跟林朝陽算是熟人。
“我過來劇組采訪采訪。”
鄒仕方說著,與李翰祥、梁家輝打了個招呼。
他畢業后被分配到了人民政協報副刊擔任編輯兼記者,溥儀生前的工作單位就在政協,過段時間劇組還會到政協大院去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