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沒看懂,多少暴露了自己的淺薄。
盡管有些人會真實的反映內心,但多數人還是要面子的,沒看懂也得說自己看懂了。
另外,看懂了的讀者都說這牛逼,你既然說你看懂了,你不得吹它牛逼?
不僅要吹,還得死命的吹,你不吹,別人怎么知道你看懂了?怎么彰顯你的獨特品味?
于是,在眾多讀者這樣死要面子的心理之下,《父親》的口碑一再拔高。
什么「八十年代文學最后的巔峰」、「1990年最值得閱讀的長篇」、「需要高智商才能看懂的」之類的評價層出不窮。
連張守仁的評價在這些說詞面前都顯得有些相形見出。
而在內地讀者死命的吹捧《父親》的時候,這部在灣島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但跟內地的種種評價不同,灣島文學界對《父親》的評價都集中在了的「催淚」上。
這一切的起源還要從《聯合報》副刊報道林朝陽開始說起。
歷年以來,《聯合報》副刊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期間,總會陷入一場龍爭虎斗,為了誰能率先發表對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深入資料或采訪而爭先恐后。
今年《聯合報》副刊另辟蹊徑,沒有爭著去報道諾獎得主,而是去報道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得主林朝陽。
雖說紐獎影響力沒諾貝爾文學獎那么大,但誰讓它今年的得主是一位中國人呢。
而且今年的諾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是個墨西哥詩人,在亞洲沒什么知名度,也很難引起讀者們追捧的情緒。
林朝陽就不一樣了,這兩年他的作品在島內可是相當火的。
如此一來,《聯合報》副刊的報道還真就收到了奇效,報刊銷量節節攀升,
引發的討論和反響更是碾壓了把關注力全部放在諾獎身上的「人間」副刊。
期間人間副刊的各種沮喪灰心自不必提,在發現了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朝陽的新作《父親》后,人間副刊覺得這是個抓住熱點的好機會。
《聯合報》副刊炒林朝陽,他們也可以炒嘛。
他們第一時間向知名作家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夠寫一寫關于《父親》的評論。
結果沒想到,響應者居然有不少。
林朝陽的作品在灣島本來就不乏讀者,連續幾篇知名作家的評論文章發表后,一些潛在讀者們對這部的興趣也大增。
雖然出版初期在普通讀者當中口碑欠佳,但在名家推薦的加持下,的銷量和評價成功逆轉。
許多讀者在讀完了之后深受感動,兩岸三地讀者的閱讀口味各有不同,
灣島的讀者向來推崇細膩、溫柔,哀而不傷的風格。
《父親》細膩溫柔不足,但情感充沛,只要能讀得進去,催淚效果要比瓊瑤的言情不知道強悍了多少,而且后勁兒極大。
經過月余時間的傳播,這部的「催淚」效果聞名于灣島讀者群體之中,
同時也收獲了讀者們的熱烈追捧和喜愛。
讓林朝陽在灣島讀者當中的名氣進一步發酵,多了許多忠實擁。
《父親》上市發售一個多月時間,眼看著還有不到一周就是圣誕,香江的街頭已經有了節日氣氛。
在港英政府的統治下,香江對圣誕節很重視。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商家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促銷和慶祝活動,商場、餐廳、電影院等諸多公共場合內的人流也要比平時多了很多。
這兩年,香江的老式戲院逐漸被新式的迷你戲院所取代,但并不妨礙人們的觀影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