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繼續讓他這么「肆無忌憚」的拿下去,還是找個什么理由給他卡出去。
有些人覺得光卡作品是不夠的,因為即便你找個什么理由把《入驗師》《父親》給卡出去,就他那個老母豬產崽的產量,等第四屆評獎的時候估計還能有作品夠資格入圍。
必須得把他這個人給卡掉!
別管用什么手段,都得卡掉,簡直就是文學界評獎的毒瘤!
存在這樣心態的主要是文學界的同行,并且還是作品有希望提名和得獎的同行。
至于更普通的大眾,大家其實挺樂于看到這種創紀錄的情況發生。
連拿三屆茅盾文學獎,估計以后也不太可能有了。
當然了,同一個人拿獎太多,大家也會產生點審美疲勞,感覺沒什么驚喜。
除了針對林朝陽第三次獲獎的討論,本屆茅盾文學獎也產生了一些負面輿論首先就是榮譽獎的設立,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得獎就是得獎,沒得獎就是沒得獎,你弄個榮譽獎算算怎么回事?
第二個爭議點則是獲獎作品當中有明顯與其他作品存在水平差異的作品存在,且還是評委作品獲獎。
盡管其已退出評獎,卻始終無法消彈文學界的諸多質疑。
而隨著一些評獎細節的流傳,這種質疑聲也變得越來越大。
原來獲獎的那部作品竟然并非是通過正常渠道入選的,而是由三位評委在評獎最后階段動議增加的。
有人將茅盾文學獎和莊重文文學獎排到一起做了比較,
評委回避制度,每個正規一點的文學評獎都會有,茅盾文學獎和莊重文文學獎也不例外。
人家莊重文文學獎的推動者林朝陽從一開始就聲明了自己的作品永遠不參評獎項,并且評委每屆更新1/2,評委的作品前后三屆共六年不得參評獎項。
盡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情對評獎的影響。
反觀這一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作品在最后階段被動議增加,這不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嗎?而且還是別人都跑到終點前了才參賽,臉都不要了。
最離譜的是,人家回避不是作品回避,而是人回避,作品正常參評。
對比這一屆中另一位作品同樣被動議參評的作家,人家直接選擇了作品取消參評資格,高下立判。
受此影響,茅盾文學獎的風評變差了不少。
相反的是,被拿來當作參照物的莊重文文學獎,在啥也沒做的情況下,口碑和風評突然暴漲了一波。
當然了,莊重文文學獎這幾年在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的評價一直不錯。
有了這次的對比,文學界的很多同行看林朝陽也沒那么不順眼了。
畢竟當初莊重文文學獎可是在他的強力推動下,才得以推行了現在的評獎制度。
事實證明,林朝陽的高風亮節和遠見確實高人一籌。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但不管再如何爭議,評獎結果已經產生,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3月29日,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授獎大會在燕京國際大飯店舉行。
除了有兩位國副級領導出席之外,還有如艾青、馮牧、陳荒煤等文藝界的老前輩出席,臺下還有一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
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更盛前兩屆。
林朝陽的《寄生蟲》排名第一,要代表獲獎者致辭,他在例行的感謝過后,
突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