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桑,久聞您的大名!」
男人在北村美裕介紹后向林朝陽鞠躬問好。
林朝陽本來就看男人眼熟,經北村美裕這么一介紹,他更加確信了,問道:「是村上春樹先生嗎?」
村上春樹抬起頭,面色微微驚訝,「是,正是在下。」
北村美裕笑著說道:「沒想到林桑也知道村上老師。」
「北村女士說笑了。村上先生如今名滿日本文壇,聲國際,我又怎么會不知道呢。」
聽看林朝陽的贊譽,村上春樹有些受寵若驚,又鞠了一躬表示感謝。
「我們還是上車聊吧。」
林朝陽提議,北村美裕和村上春樹從善如流,
車子開進啟德隧道,林朝陽和北村美裕丶村上春樹一路閑聊,他很好奇村上春樹這么大名氣的作家是怎么會成為《舌尖上的中國》的譯者的。
后世在國內,村上春樹擁眾多,他的諸多作品也成為了許多文青的必讀書目,名氣大的離譜,幾乎直追某些過世多年的文豪。
在國際文壇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多年以來一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可惜卻年年陪跑,到最后已經成了熱梗,每年諾獎前后便會被拉出來討論一番。
而現在的村上春樹,如林朝陽所說,在日本國內已經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了。
不過他的作品這兩年才剛剛走向國際,在國際文壇的名氣還遠不如現在的林朝陽大。
村上春樹在七十年代末開始寫作,初入文壇便獲得了群像新人文學獎,
芥川獎等獎項,之后幾年陸續創作了多部作品,在日本國內名氣越來越大。
直到1987年,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當年銷量達到了150萬冊,一舉打破日本文壇多年的沉寂,創造出了「村上春樹現象」。
《挪威的森林》的火爆,也讓他成為了日本文壇80年代的領軍人物。
像這樣的作家,跑來給《舌尖上的中國》當翻譯,看實令人感到好奇。
「村上老師少年時就開始接觸歐美文學,步入文壇以后除了創作小說,
還將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翻譯英美文學上。
您可能不知道,他以前可是一邊經營著酒吧,一邊寫小說,一邊翻譯英文作品,菲茨杰拉德的一些作品都是由他翻譯的—.」
北村美裕說起了村上春樹會翻譯《舌尖上的中國》的原因。
村上春樹在未成名之前,就從事歐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成名后仍沒有放棄這項工作,因而村上春樹的創作風格深受歐美文學的影響。
這也是后世他的作品會在歐美國家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在1983年之后,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已經小有名氣,便開始了多年的邊創作丶邊旅行的海外旅居生涯。
美國丶英國丶義大利丶希臘丶土耳其·—
一直到91年,他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才在美國定居下來。
村上春樹有看雜志的習慣,各色雜志都不會放過,也因此讓他發現了在《紐約客》上連載《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章風格獨特,以飲食入手,談地理丶談歷史丶談風俗丶談人情,無所不包,海納百川,對于許多知識分子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