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紐豪斯從《紐約客》踢走,羅伯特·戈特利布事先并不知情。
在那之前,家中聚會時他甚至還在跟林朝陽討論今年《舌尖上的中國》的專欄內容。
離開《紐約客》之后,羅伯特·戈特利布回到了他的老巢克瑙夫出版社,擔任名譽總編輯,理論上他和紐豪斯仍就是員工和老板的關系。
今天他打來電話,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蒂娜·布朗接手《紐約客》后,刻意冷落林朝陽,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要不然麥克拉思不可能不聯系林朝陽。
新人新風氣,蒂娜·布朗要為《紐約客》塑造出嶄新的刊物風格,并無不妥。
但她低估了《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不提去年連載時的風光,只說過去一個多月時間里《舌尖上的中國》的熱賣和它的影響力,就完全值得《紐約客》大力拉攏。
按照廣告部門的估算,如果《舌尖上的中國》今年能夠繼續在《紐約客》連載,那么它為雜志帶來的廣告費增幅很有可能數倍于去年的成績。
這時蒂娜·布朗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巨大的錯誤,等她再聯系林朝陽想補救,林朝陽卻壓根不給她這個機會。
前倨而后恭,思之令人發笑。
于是乎,就有了羅伯特·戈特利布今天的這通電話。
在電話里,羅伯特·戈特利布的語氣帶著歉意,他這通電話打的也有些不得已,并不想讓林朝陽為難。“我理解你的處境。不過羅伯特,我決定不再繼續《舌尖上的中國》專欄不單純是因為賭氣。你也知道,我的主業是寫,每年花出一段時間來寫專欄確實要花費我很大的精力。
另一方面,《紐約客》給的報酬確實不太高,寫專欄偶爾嘗嘗鮮還好,總這么干性價比太低了。”林朝陽心平氣和的跟羅伯特·戈特利布聊著他不再寫專欄的原因,聽完之后,羅伯特·戈特利布輕輕嘆了口氣。
“以《舌尖上的中國》現在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你不再繼續發表專欄文章,實在令人遺憾。”“遺憾肯定有一點,不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新奇的內容輸出模式。以后大家見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林朝陽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朱迪斯·瓊斯手底下負責的那些美食作家已經有人開始致敬他的寫法了。
未來一兩年之內,美國的讀者們可能會陸續看到《舌尖上的墨西哥》《舌尖上的意大利》《舌尖上的印度》……
“不能這么說,你是第一個這么寫的作家,無論如何都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聊了十多分鐘,兩人掛斷了電話。
羅伯特·戈特利布打這個電話是礙于情面,既然林朝陽已經有了決定,他也不會讓林朝陽為難。掛了電話,兩個孩子去院子里的泳池玩水,有保姆看著,林朝陽正打算去書房看看書,這時電話又響了起來。
他一接起電話,就聽見杜峰咋咋呼呼的聲音。
“姐夫,我等會到深水灣,晚上你可得請我搓頓好的!”
林朝陽有些意外,“你要來香江?”
“我現在就在香江呢……算了,一句話兩句話也說不清,你在家等著我吧。”
說完杜峰就撂了電話。
在家里等了一個多小時,晚飯之前,杜峰果然出現了。
“你什么時候來的香江?怎么沒提前打電話?”
“這不是有事嘛。”
聞言,林朝陽更加好奇了,“你來香江能有什么事?”
“這事說來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