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9“雖然吳楚主力敗亡之后,周丘也已身死于撤軍途中,但那十幾萬兵馬卻撒入了楚國各地,或占山為王,或落草為寇。”
?6?9?6?9···
?6?9?6?9“欒布去了齊地,只是為了保下臨淄,淄川、濟南、膠東、膠西四國退了兵,欒布便會率軍重返趙地,繼續圍攻邯鄲。”
?6?9?6?9“如此一來,楚地——周丘的那十萬兵馬,便只能由周太尉派兵圍剿。”
?6?9?6?9“周太尉兵馬盡散于吳、楚之地,又有楚地那十幾萬賊兵、吳楚主力數十萬潰軍為禍地方,以至關東糜爛;”
?6?9?6?9“如此關頭,宗廟、社稷仍為完全穩固,滎陽-敖倉,仍舊需要表叔率軍駐守。”
?6?9?6?9“——在發往長安的奏疏上,表叔可以用這套說辭,來規避朝野的攻訐。”
?6?9?6?9“待回了長安,我也會在朝中為表叔斡旋。”
?6?9?6?9見劉榮為自己盤算起此番,以‘擁兵自重’為籌碼上表請立太子儲君的事,竇嬰非但不覺得劉榮功利,反而還覺得心里一陣溫暖。
?6?9?6?9——現在的劉榮,已經不需要借竇嬰的手,來達成‘得立為太子儲君’的目的了。
?6?9?6?9皇長子的超然身份,為劉榮帶來的繼承順位,自不必再多贅述。
?6?9?6?9單說此番,劉榮假節奔赴前線,外加梁王劉武提前離開睢陽,入朝長安,便已經為劉榮贏得了足夠多的籌碼。
?6?9?6?9想想此刻,睢陽的百姓都在談論什么?
?6?9?6?9幾乎每一個人都在說:皇長子沒來之前,睢陽岌岌可危,縱是梁王劉武,都是慌亂下一日連發七封血書,以求長安派兵支援!
?6?9?6?9之后呢?
?6?9?6?9皇長子來了,帶了一桿天子節,幾千頭肉牛,外加五百來號人。
?6?9?6?9五百人,撒進睢陽那十來萬守軍中,怕是連一個水花都濺不起來!?6?9?6?9
?6?9?6?9可就是在皇長子來了睢陽之后,戰事便瞬間變得輕松了起來!
?6?9?6?9城內,守軍將士愈戰愈勇,士氣愈發高漲,作戰應敵愈發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6?9?6?9而城外,吳楚賊軍的攻勢愈發疲軟,甚至是皇長子才剛來睢陽沒多久,叛軍就像是認定‘睢陽無法攻破’般,轉頭去打周亞夫的昌邑去了……
?6?9?6?9這,難不倒還不能算作是天命所歸?
?6?9?6?9——為了攻破睢陽,叛軍可是連‘攻破睢陽城,生擒漢太子’的口號都喊出來了!
?6?9?6?9結果呢?
?6?9?6?9都還不是太子儲君,僅僅只是皇長子的劉榮,只‘花’了短短幾天時間,就讓吳楚叛軍徹底絕了攻破睢陽的心思,寧愿轉頭跑到周亞夫的昌邑,撞了個頭破血流……
?6?9?6?9···
?6?9?6?9真實狀況如何,竇嬰當然是知道的。
?6?9?6?9——說實在的,睢陽能守下來,其實和劉榮關系不大。
?6?9?6?9劉榮的出現,頂多也就是提振了睢陽守軍的軍心士氣,讓守城的將士們,吃下了一顆名為‘皇長子都來睢陽了,那睢陽應該不會被攻破’的定心丸。
?6?9?6?9但這也絲毫不妨礙竇嬰,得出‘公子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我,來謀求儲君太子之位’的結論。
?6?9?6?9道理很簡單:作為皇長子,尤其又沒有嫡出的手足兄弟,即便只是庶長子,劉榮也天然具備對儲君太子之位的超然競爭力。
?6?9?6?9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天子啟‘必須盡快立太子,以絕梁王劉武的心思’的考慮,劉榮得立為太子儲君,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6?9?6?9——哪怕此番,劉榮沒有奔赴前線,沒有撈取這么多民聲名望,乃至于武勛,在亂平之后,劉榮也是十成十要獲封為太子儲君的!
?6?9?6?9在這個前提下,劉榮卻依舊提醒竇嬰:這件事要怎么怎么做,這個風險要怎么怎么規避……
?6?9?6?9“公子,是在為我謀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