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漢家的臣子,無論文武、出身,都歷來講究一個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
“——做了將軍,只需要伸手和朝堂要糧草輜重,之后便專心于‘如何取得勝利’即可;”
“但做了丞相,條侯或許便會意識到:真正讓戰爭取得勝利的,或許并不是拼死血戰的將士,以及運籌帷幄的將官;”
“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為大軍輸送糧草、籌備輜重,讓前方大軍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只需專心于作戰的人。”
“丞相,便是這些人的‘將軍’;”
“是國家遭遇的每一場戰爭中,都比前線的將軍們,更需要成為‘將軍’的人。”
道出這最后一句話,申屠嘉終是雙手一拍大腿,費力的站起身來。
若無旁人般,將劉榮三人晾在一旁,自顧自捋了好一會兒呼吸;
終于喘過氣來,才將雙手緩緩背負于身后,再度望向周亞夫,悠悠發出一聲長嘆。
“同為太子三師,條侯和我,還有王孫,從今往后的一舉一動,便都要考慮到儲君。”
“——條侯當然可以肆意妄為,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但還是想要提醒條侯:家上這個太子儲君,可是條侯和竇王孫,不惜通過‘擁兵自重’——甚至是‘逼宮’的方式,才最終得立。”
“若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而讓我漢家發生儲君易立的巨大動蕩,那條侯,可就要成為漢家的罪人了……”
···
“如果愿意做丞相,那我這個老朽之人,當也可以大言不慚的說上一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教條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丞相。”
“如果不愿意,那也希望條侯可以謹慎行事,以盡量穩妥的方式——以不傷害太子儲君的方式,來達成自己辭相的目的。”
“——一切,都以宗廟、社稷為重!”
“這,是令尊絳武侯:周勃周翁1,遺憾的沒能領悟到,并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的道理。”
“希望條侯,不會再踏上絳武侯的老路,讓宗族自絕于漢家才是……”
·
·
·
·
ps:周翁:漢時,對某人的尊稱,尤其是對過世者的敬稱,通常是以姓氏+公,如張公、李公之類。
但放到姓周的人身上時,情況就有一點特殊了——周公,恐怕很難被理解為‘姓周的人’,而是會直接被理解為華夏至圣:周公姬旦。
為了避免產生歧義,同時也是避尊者諱,尊稱姓周的人,便不會用‘周公’,而是用:周翁。
同理還有姓王的人,也不會被尊稱為‘王公’,而是稱:王翁。
諸如此類。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