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府內帑卻不同。
少府內帑,之所以帶個‘內’字,便是因為少府內帑,和外朝全然沒有半點關聯。
若是皇帝賢明一些,將內帑用于賞賜百官、公卿,支援軍械整備,甚至是補貼軍隊,朝堂內外都還得感恩戴德,謝天子‘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幫助國家。
若昏聵些,無論是尋仙問道,還是尋花問柳——又或是封禪泰山,到處撒錢,外朝也沒人能挑出天子的不對。
就算天子拿著整個內帑,去討好一個殘花敗柳的煙塵女子,外朝也只能勸皇帝:陛下這不體面啊~
陛下注意身體啊~
別染上臟病啊~
要注意節制啊~
但絕對沒人會勸天子:別浪費錢。
因為管不著;
天子怎么用少府內帑的錢,外朝壓根兒管不著,也根本沒有管的立場。
而這,也正是劉榮今日,之所以敢如此強硬的表示‘自朕以后,漢家再不復行和親’的底氣所在。
——這份底氣,是劉榮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劉恒,以及劉榮的父親:孝景皇帝劉啟,先后兩代明君勵精圖治、省吃儉用長達三十三年之久,才好不容易給劉榮攢下來的。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拿著這筆漢匈決戰經費大興土木,極盡奢靡,漫天遍野裝十三;
等要打仗了,又從農戶手里摳稅當軍費。
但劉榮說過很多次;
朕,不是那未冠而立的漢武大弟……
“北墻戰事,早在車騎將軍出征之前,朕就已經同朝中諸公、諸位將軍議定。”
“——議定!”
“定了!”
···
“這場仗,車騎將軍怎么打、派誰打、在哪打、何時打——朕一概不管。”
“該交代的,朕都早已交代給車騎將軍。”
“——有違朕意,沒有做好朕交代的事,朕于車騎將軍自有處置。”
“然大戰——尤其國戰在即;”
“再有輕言換將者,便莫怪朕以動搖軍心、蠱惑人心,居心叵測降罪!”
丟下這么一句殺氣騰騰的話,劉榮便猛然一拂袖,陰惻惻在殿內掃視一周,旋即便頭也不回的朝著后殿方向而去。
而在劉榮離開之后,殿內百官公卿面面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沒有一個人站出身來,提醒大家接下來該干什么。
“陛下如此少年熱血……”
“咳咳咳;”
“這,可如何是好啊?”
···
“胡蠻勢強,陛下為何不暫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以待將來?”
“萬一大戰,更是是決戰將起……”
“豈不就是在賭國運嘛~~~”
“唉!”
意識到劉榮不再會像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那般,以和親穩住匈奴人,爭取發育時間作為方陣,有相當一部分老臣捶胸頓足,為劉榮的年少輕狂感到一陣焦躁。
也有人憂心忡忡的低下頭,考慮起此戰結束之后,該如何為劉榮把屁股擦干凈——在確保劉榮不墮天子威儀的同時,有尊嚴的同匈奴人再行和親。
毋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榮今日的強硬,只會成為日后,邊墻戰敗時,劉榮打在自己臉上的巴掌。
劉榮今日有多強硬,彼時的巴掌落在臉上,便會有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