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是這三五萬人,也讓霸王項羽多了個‘似人屠’的罵名。
以至于后來,霸王烏江自刎,漢王開國建祚,關東仍舊有不少人在說:若非當年彭城一戰,項王殺伐過甚,傷了天和,最后未必就會是漢王坐了天下。
再到三年前,吳楚七國之亂。
南方,吳楚聯軍大舉西進,進逼睢陽;
東方,齊系在膠東半島打出了狗腦子,愣是半點沒幫上吳王劉濞的叛軍主力。
這兩個戰場,長安朝堂應對的都還算順利。
唯獨趙地,趙王劉遂聯合塞外匈奴不成,又猶豫不決間遲了一步,被曲周侯酈寄堵在了國度邯鄲。
最終,酈寄使盡渾身解數,都沒能攻破趙王遂的邯鄲城,不得已奉先孝景皇帝之令,引大河之水以淹邯鄲。
那一回,邯鄲城說是被‘盡淹’,但實際上并沒有死多少人。
真正的損失,是那些被沖毀的作物、被河沙覆蓋而不再適宜耕作的土地,以及被沖倒的房屋、建筑。
可即便如此,酈寄當年此舉,也是引發了整個趙地的強烈不滿!
在過去三年的時間,酈寄更是遭受了不下十次的刺殺——無一例外,刺客皆為趙人!
為了安撫趙地百姓的情緒,先孝景皇帝更是不得不在趙王遂畏罪自盡后,將趙國這么一個戰略意義重大的戍邊王空置。
時至今日,曲周侯酈寄的名字,卻依舊是最能激怒趙人的字眼、趙地,也依舊是曲周侯酈寄寧愿繞道關外草原,也絕不會踏足的禁地······
知道了這些往事,再看來程不識,也就不難想明白麾下陣亡四千人,究竟是個什么概念了。
——敵對方的殺人者,尚且被天下人所唾棄,更何況是‘害死’麾下將士的本方將領?
所以對于程不識的反應,以及跟著程不識入朝,擺明了是要為程不識說話的北地諸將,劉榮一點都不感到意外。
至于劉榮毫無征兆的轉折,卻是讓在場眾人——無論是程不識及北地諸將,還是劉榮身后的朝中百官公卿,更或是程不識的老兄弟韓頹當,都被劉榮這一聲驚雷,給炸了個外焦里嫩······
“陛下。”
不出劉榮所料——最先站出來說話的,依舊是外朝的代表:丞相劉舍。
作為丞相,尤其還是以’幸臣‘聞名,甚至是借此成為丞相的百官之首,劉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天子黨羽。
但這并不意味著劉榮的每一個舉動、措施,都能得到劉舍的無條件支持。
作為丞相,劉舍首先是一個政治人物、是外朝的代表;
而后,才是天子最堅定的擁護者。
原則上,劉舍大概率不會反對劉榮的舉措,且絕不可能因為和劉榮意見相悖,而同劉榮產生激烈的矛盾。
但在劉榮做出一些匪夷所思,至少是不為當下時代所接受的舉動時,丞相的職責又促使劉舍去勸阻劉榮。
——最起碼,也要向劉榮要一個說得過去的解釋。
用后世人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說,便是:作為幸臣,劉舍自己可以沒有原則;
但作為丞相,劉舍得給朝堂內外,那些有原則的臣子一個交代。
這個交代,劉榮自也不至于舍不得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