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良心說,漢家還真有一種封賞,是只給死人的。
——異姓王。
比如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大哥,即便早在太祖潛邸豐沛之時便已亡故,卻也還是被追封為:武悼王。
自太祖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尤其是在‘非劉勿王’這一祖制的漏網之魚:長沙王吳氏一族絕嗣之后,異姓王在漢家唯一的存在可能性,便是追封亡者。
但除此之外,漢家對待軍人,從來都不曾有過類似‘死了功勞就更大些,活著功勞就稍小些’,又或是‘死者為大,既往不咎’之類的慣例或潛規則。
即便是拿太祖高皇帝年間的元勛功侯來說,活著等到劉漢開國者,也總是比那些死在開國前夜的將帥地位更加顯赫。
但劉榮很清楚:在類似這樣的事情上,人們——尤其是政治人物們,很容易產生一種思維慣性。
即:一位戰死沙場的將領,其陣亡本身,也是一種貢獻。
非但如此,該將領的英勇就義,還會成為朝堂官員判斷其作戰是否竭盡全力、是否貢獻出所有的重要判斷依據。
簡而言之,便是:人家都戰死了,你還想怎樣?
人家都把命給搭進去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你還不給人家算個功勞?
對此,劉榮即便稍有不同的看法,也還是愿意接受。
——一名將領,只要不是生前犯下了重大錯誤,從而導致戰爭進程產生明顯不利于本方的轉折,劉榮便樂得承認:一名為國捐軀的將領,至少靈魂是高尚的,對國家是有貢獻的。
一名愿意死戰不退的將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功勞是值得承認的,烈士待遇,也是人家應得的。
但在此基礎上,劉榮還要引導著整個朝堂——整個漢家政壇,都逐步接受另外一個現實。
活著,不是罪過。
只要不是臨陣潛逃、畏敵避戰之類,那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活著結束戰爭的將領,并不比為國捐軀者貢獻更小。
就拿太宗皇帝十四年,率部死戰朝那塞,最終以全軍覆沒的代價,為漢家換來反應時間的故北地都尉孫卯,同過去這個冬天的程不識對比;
——孫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敵而敵之,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劉榮由衷敬佩!
而在過去這個冬天,程不識同樣以相對劣勢的兵力死守朝那塞,在本方總戰損超過兩成——尤其是在北地都尉部戰損超三成的情況下,依舊牢牢守住了朝那塞!
如果說,故北地都尉孫卯值得肯定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生命為國家爭取到了戰略反應時間的話,那程不識在此戰中的貢獻,便是毋庸置疑的專業成就。
守住朝那塞!
將匈奴人擋在邊墻外!
從源頭上,杜絕了太宗皇帝十四年,那近乎喪師辱國的狀況再次發生!
所以在劉榮看來,故北地都尉孫卯,是類似后世幾位英雄——如雷英雄、邱英雄般的榜樣式人物;
其事跡值得傳頌、贊揚,其精神值得發揚。
而程不識,卻是實打實的從戰略角度上,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且前途無量的高級將帥胚子。
都不用說旁的;
自有漢以來凡五十余載,匈奴人哪次超萬人以上規模的入侵,是連漢家的國門都沒敲開、連漢家的領土都沒踏入,便灰溜溜空手而歸的?
別說是萬人以上規模的大范圍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