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那五千多顆首級,成了匈奴人兌換財富、繼承遺產的憑證;”
“——若非匈奴搶尸之俗,那五千多顆首級,便該成為我漢家將士的武勛憑證。”
“活著走出朝那塞的,本可以用那些首級換來加官晉爵——至少,也可以換來數萬賞錢,為家中添置些物什。”
“沒能活到戰后的,也能靠那些首級,為子孫后嗣留下一片可以遮風擋雨、阻陽避暑的余蔭。”
“可惜啊······”
“可惜·········”
見程不識已經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中調整了過來,劉榮便又是咧嘴一笑。
旋即自信滿滿的虛握一拳,自然的捧于腹前;
嘴上的話,卻是令人說不出的篤定。
“沒什么好可惜的。”
“——此戰,朕給卿、給北地都尉部的任務,本就是守住朝那塞,撐到援軍趕到。”
“真要是較起真來,從援軍抵達的那一瞬間開始,死守朝那,就已經不再是北地都尉非完成不可的使命了。”
“撐到了援軍抵達的那一天,即便隨后被匈奴人破了關,朕也怪不到北地都尉上下。”
···
“卿率部固守朝那,非但撐到了援軍抵達的那一天,甚至還撐到了匈奴人撤軍的那一天。”
“這份功勞,值得朕以千戶食邑酬卿之功。”
“自然,也值得朕以錢糧、布帛犒賞北地都尉上下,以及馳援朝那塞的車騎將軍部——那兩部步都尉。”
“有功之臣的封賞,甚至還只是其次。”
“朕真正重視的,實則是此戰中戰歿、傷殘將士的撫恤。”
“此事,朝堂也大致擬定了章程,只等朕加冠大婚,而后詔行······”
負手行走在章臺街上,劉榮一臉輕松的侃侃而談。
而在劉榮身旁,程不識卻不知何時,竟是有些癡了。
在這個漢家軍方將領青黃不接——老一輩開國元勛、二代們退出歷史舞臺,新生代又沒有像樣的人站出來撐場面的時間節點,程不識幾乎算是如今漢家,能從矮子里面拔出來的最好的將軍。
或許是‘之一’,但絕對沒人能壓程不識一頭。
這既是程不識能力相對出眾的原因,也同樣是程不識‘資歷深厚’的緣故。
——程不識成名,是在二十年前,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
如今漢家,已經找不出幾個有二十年軍方履歷,且值得以數萬大軍托付的將軍了。
故而,程不識在非戰時,也同樣會思考一些超出軍人范疇的事。
雖然也還是和戰爭、軍陣有關,卻也無不是應當付諸朝堂共議的大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其實,就是傷亡將士的撫恤——主要是傷殘將士的生活問題。
程不識曾幻想過。
沒錯——幻想。
程不識曾幻想過有朝一日,漢家的某代天子機緣巧合之下,突然發現了因傷殘而退役的將士窮困潦倒;
又恰巧彼時,漢家有能力負擔起這些苦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