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需要做的,僅僅只是將過去駐扎在北地、隴右的邊防力量外移,再多加一部分防備力量,來確保河套不會被匈奴人再次奪去。
但只要明白河套地區的地形地貌,其實就不難發現:河套地區雖非關隘、雖無天險,卻也是易守難攻。
——河套地區,是黃河在流出河西走廊之后向北改道,走了個‘凸’字形回環所形成。
‘凸’字那個凸口,也就是‘套’內的區域,才被稱之為:河套。
那黃河滾滾東流,為何會在這個地方向北改道,繞個半圓繞出一個‘凸’字形?
答案是:這個地方,是黃土高原凸出的一角。
黃河流淌到這里,撞上黃土高原的邊角了,流不過去,所以才向地勢低的北側改道,用一個‘凸’字形繞過了這一塊高地,方得以繼續東流。
換而言之:無論是對黃河,或者說是大河以北的草原游牧民族,還是河套以東的漢家而言,河套地區,都是一塊地勢陡然拔高,需要仰望的高地!
在冷兵器時代,高地、更高的地勢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若是想要進攻,那就是從高向低俯沖,事半功倍,勢不可擋!
意味著他若是防守,作為進攻方的你,就需要自低向高仰擊,事倍功半,難度極大!
更何況整個河套地區,無論是毗鄰漢家北地郡的東側,還是毗鄰草原的北側,都有大河來作為天然護城河!
在由低攻高、仰擊河套之前,你得先渡過洶涌的大河!
且不提在這個世代,軍隊大規模橫跨大河的難度——單就是渡河之后,必然會面對以逸待勞的河套守軍,便足以讓如今的漢家,以及將來的匈奴人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稍好一些的第二方案。
沒錯;
河套地區的高地勢,以及‘護城河’:大河,對于如今的漢家而言,也同樣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這也是過去這么多年,漢家為何一直對河套垂涎欲滴,卻始終沒有什么動作。
——河套,很難打。
大軍得先渡河——渡大河!
渡過大河后,要在河灘上面臨敵方的迎擊,搶灘登陸,并在灘上背水一戰!
這就已經足夠讓人頭疼了;
而在這難度極大的任務完成過后,才是真正的戲肉:仰擊。
以笨重的步兵——以才剛搶下河灘,才剛結束背水一戰的步兵集群,仰擊自高地沖馳而下的匈奴騎兵集群。
這真的很難。
單只是腦海中想象一下那個畫面,就不難明白個中艱難。
即便是劉榮此番,是以趁河套兵力空虛,幕南大半兵力都被上、代一線所吸引為前提,再借著匈奴人‘漢人絕不敢走出長城’的刻板印象奇襲,趁其不備,這也依舊很難。
按照劉榮這一套計劃,河套或許真有機會打的下來;
但巨大的傷亡,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的。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漢家天時地利人和占盡,都還要承擔巨大傷亡,才能艱難打下來的河套,等將來匈奴人想要奪回,又談何容易?
等漢家憑借河套養馬之地,列轉出以‘十萬’為單位的騎兵集群,匈奴人,又如何還能在國書上,厚顏寫下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