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過往這些年,嶺南以南越趙佗政權為主,閩越、東越等國為輔,皆奉漢天子為‘君’,奉漢家為宗主,接受漢家的冊封,以及名義上的從屬關系。
然而實際上,漢家實際掌控的版圖,卻是以南方五嶺為界。
過了五嶺,踏上百越之地,還能受到漢家律法、劉漢社稷庇護的,便只有長安派去的使節。
而長沙國作為五嶺以北,或者說是嶺南百越之地,與神州中原之間的緩沖區域,肩負的政治責任不可謂不重。
從漢家的利益考慮,長沙王治長沙,基本全權負責對嶺南百越的監視,絕不能太軟弱;
但從漢家戰略重心集中在北方,分不出精力到嶺南的事實出發,以‘不可動武’為先決條件,長沙王對待嶺南百越,又不能過度強硬。
一邊,是為了不動武能忍則忍;
同時,又要處于宗主國、天朝上國的自尊,而不能太過于予取予求。
這個度如何把握,顯然是個技術活。
在孝景皇帝之前,長沙這塊地界,一直都是由漢家在太祖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后,唯一一家合法存在的異姓諸侯:長沙王吳氏去頭疼的。
漢室初代長沙王吳芮,早在秦時,便是秦屬番縣的縣令,為當地百姓尊敬的稱呼為:番君,享有極高的名望。
再加上‘吳王夫差后裔’的血脈加成,使得吳芮此人,在荊吳百姓心中,占據著極其特殊的位置。
考慮到這兩點,太祖劉邦在即皇帝位,立漢國祚之后,便第一時間加封原衡山王吳芮(項羽所封)為長沙王。
后來,其他各家異姓諸侯或主動舉兵,或被動謀逆,都被太祖高皇帝逐個擊破,長沙王吳芮一脈卻得保宗廟,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駕崩。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四世長沙王吳著薨,無嗣,長沙國除。
而吳氏長沙國享國四十余年,頂著異姓諸侯的身份,卻依舊能傳延四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吳芮一脈‘吳王夫差后裔’的血脈加成。
——在荊吳之地,人們并不稱呼吳芮,以及其子孫為長沙王,而是遵循祖制,稱之為:吳公芮。
在當地人看來,古吳國還未滅亡,先王夫差的后裔吳芮,依舊在以吳國掌舵人的身份,引領著他們。
反觀五嶺的另一側,曾經對吳人犯下滔天罪孽的越人,卻在一個暴秦余孽的率領下,毀澗絕道,割據一方。
這,也恰恰是吳芮一脈在長沙的存在,對漢家的政治意義。
吳芮這一脈的血脈,能保證荊吳一代的民眾,發自內心的追隨自己的君王,并對嶺南百越保持‘自古以來’的敵視!
而在四世長沙王吳著絕嗣而薨,吳氏長沙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之后,長沙國,就成了漢家頭疼不已的大難。
有血脈加成的老吳家,已經絕后了;
嶺南的趙佗,卻仍舊跟個老龜似的活蹦亂跳。
非但活蹦亂跳,甚至還有力氣上躥下跳!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太宗皇帝駕崩,先孝景皇帝即立;
當年九月,嶺南密報:南越王趙佗暗復帝制,出入稱警,行文用制,再制黃屋左纛!
孝景皇帝元年,匈奴遣使和親,同年季夏,南越來使,請漢外嫁宗室女,以安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