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皇帝二年,吳楚之亂爆發在即,南越國上下群情激憤,軍隊整裝待發,兵峰直指長沙!
孝景皇帝三年,吳楚之亂爆發,南越王趙佗分兵八千,為吳王劉濞助力;
南越國相呂嘉率軍一萬五千,兵臨長沙南境!
同年,吳楚亂平,還沒來得及動手的國相呂嘉自長沙退兵,同一時間,南越王趙佗上表長安,以示忠心。
孝景皇帝四年,時太子劉榮監國,南越遣使來朝,言南越王趙佗病重彌留,請歸留質長安的南越王太孫:趙胡歸國,以主持大局。
孝景皇帝五年,南越與閩越相互征戰,閩越求援于長安,南越上書:嶺南之事,非疏奏一封所能言明,望上國切莫干涉,許百越之民自決其事。
孝景皇帝六年,孝景皇帝駕崩,太子劉榮未冠而立,南越再度傳回密報:南越王趙佗制天子劍,戴十二硫冠,欲效秦王政之宏圖,北上以全神州故土……
一樁樁,一件件,幾乎無不在說南越王趙佗——這個出生于秦王政七年,先為秦卒統一天下,后任秦將率軍南下,攻略嶺南百越,并在秦末戰火中,選擇割據自立的梟雄,沒有哪怕一天是安分的。
沒有哪怕一天,趙佗想的是本本分分做漢家的南越王,而非華夏的南越武帝……
單是帝號,趙佗都已經去了三次!
至于私底下,在南越國都的王宮之內,是否還在書為詔,言為諭,那就只有南越君臣上下自己清楚了。
這么一個老而彌堅的梟雄,偏偏又不能通過武力來鏟除;
這對于不具備血脈加成——甚至都還沒成年的長沙王劉發,堪稱是地獄級別的政治副本。
好在過去三年,劉發勉強頂住了。
那趙佗雖然也還隔三差五找存在感,但終歸沒敢真的發兵北上,圖謀長沙。
雖然嘴炮響徹天地,但并沒有對漢家南方、對后世兩廣地區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此番,劉榮必定要好好夸一下這個六弟:好小子!
有點東西!
老四魯王劉余、老六長沙王劉發,都是帶著政治人物就藩,又都還算合格的完成了肩負的任務;
夾在這二人中間的江都王劉非,又被劉榮預定為了漢家第一代蒙王,或者說是河南王、河套王;
那劉非移封河套之后,空出來的江都國,劉榮自然也要考慮考慮,是直接化為郡縣,還是換一個人去做王。
劉榮比較偏向于前者;
但考慮到實際尚未成熟,長安朝堂也沒多余的經歷,在一塊才剛被廢為郡縣的‘新土’搞建設,劉榮最后,大概率還是會遺憾的選擇后者。
那這個人選,便又成了劉榮需要頭疼得了。
江都地廣,雖然物產不算豐富,但也總好過劉榮絕大多數弟弟們,獲封的一郡,乃至半郡之地。
究竟要把這塊好地方給哪個弟弟,才能不讓其他弟弟們不爽、不鬧,需要劉榮好生琢磨琢磨。
再往下,便是老七、老九兄弟倆,分別為常山王、中山王,共同享有一郡之土。
哥兒倆,尤其還是其母:孝景皇帝賈夫人唯二的子嗣,卻擠在同一個郡,以山為界各為王,多少有些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