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和漢家的‘在世圣人’——漢太宗孝文皇帝一樣,匈奴在幾十年前,也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單于。
老上稽粥單于。
在這位雄才大略的單于統治下,匈奴帝國完成了冒頓單于沒能徹底達成的戰略目的:徹底掃除月氏人,達成草原的絕對統一,并徹底走上了鼎盛時期。
也正是在老上單于手中,匈奴這個松散游牧聯盟政體,也開始擁有一些能幫助匈奴人,走上‘帝國’之路的國策。
其中最令人贊嘆的一項,便是每年五月舉行于龍城,且由單于庭直接籌措、舉辦的蹛林大會。
在老上單于之前,草原上的蹛林大會,并非是大型政治集會,而更像是一個傳統節日。
——每年五月,草原各部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隨便一個日子,于部族內部舉行蹛林大會。
部族內部的勇士們彼此切磋武藝,較量射術、騎術,并以此贏得在部族內部的話語權。
對于在這種部族內部的蹛林大會中,取得佳績的本部勇士,頭人們也往往會非常大方,并將那些自己看中的勇士,納入自己的親軍精銳。
這,也正是草原威名赫赫的‘射雕者’之由來。
所謂射雕者,便是在蹛林大會上的騎射一項拔得頭籌,并在隨后的表演環節挽弓揚天,成功擊落天上雄鷹的射術大師。
憑借這樣的方式,草原上的各部族都能時刻保證:部族內的男性,無論是孩童還是少年,向往的都永遠是強大的武力。
是在蹛林大會上技驚四座,一鳴驚人,并躋身親軍行列,為頭人效忠。
老上單于自然清楚,這是匈奴,乃至整個游牧文明強大的根基。
但老上單于也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蹛林大會——這種舉行于各部族內部的蹛林大會,只能讓各部族強大自身,卻無法讓匈奴強大。
或者應該說:各部族的強大,只能讓匈奴間接的政體強大,卻無法讓單于庭直接強大起來。
于是,老上單于便決定:將原本舉行于各部族內部的蹛林大會,改為每年五月,草原各部派出勇士,統一在龍城舉行。
如此一來,那些在蹛林大會上表現出色、表現出高超戰斗技巧的勇士,就將不再是各部頭人的親衛精銳,而是可以被單于庭納入本部,成為直屬于單于庭的精銳武裝。
這么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在蹛林大會改制之前,單于庭平均每年,會發生至少五場針對單于發動的刺殺、政變!
雖然冒頓單于、老上單于,最終都并非被政變推翻,但那段歲月,單于庭堪稱是風聲鶴唳,永遠都維持著精神緊繃的狀態,生怕一不小心,就要被某個‘得撐犁天眷顧’的狂徒所血洗。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兩點。
其一:作為草原的最高統治單位,單于庭和草原各部之間,只存在極致純粹的統治,以及上下從屬關系。
單于庭無條件統治著草原,并合法擁有草原上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牧畜、草場水源——一切存在于草原的活物、死物。
對于單于庭,各部族需要按年進獻牛羊牧畜,以及妙齡少女;
作為回報,各部族能得到的,卻僅僅是單于庭的庇護。
更準確的說,是單于庭不會攻打這些獻上忠誠的部族。
對于后世人而言,這種從屬關系可謂一目了然。
——這不就是黑社會收保護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