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單于庭本部,以及左右賢王本部的‘監軍’,匈奴人此番投入的作戰部隊,總兵力在十五萬以內。
那接下來,自然就是漢家根據敵人的兵力投入,來做出相對應的應對,已做出性價比最高的兵力投入。
“十五萬大軍,至少有兩到三萬要分兵云中,再兩到三萬佯攻上郡,以免代地得到支援。”
“剩下十萬大軍,盡數自代北來攻……”
以漢家軍方現存資歷最高、能力最強者的身份,對這場戰爭做出自己的判斷之后,酈寄一個眼神,便把話題交還給了端坐御榻之上的劉榮。
便見劉榮皺眉思慮良久,才站起身,來到殿側那張懸掛于半空中的巨大看御前。
待殿內眾人也跟上來,劉榮方抓起一桿漆黑長棍,朝著堪輿上的左上方指了指。
“代北,以武州塞為前哨預警,馬邑為趙長城一線的戰略要點。”
“馬邑之后,便是樓煩縣,再往南,便是當年,太祖皇帝與冒頓會獵的平城一帶。”
“——此戰,即然雙方都已明牌,匈奴人無法采取突襲,那戰場就沒必要放在趙長城以內。”
“尤其此戰,我漢家的戰略目的,并非在代北戰線取得成果,而僅僅只是固守代北防線,不讓匈奴人踏足趙長城以南。”
“如此說來,以五萬左右的兵力駐守馬邑,再以同等數量的軍隊駐扎樓煩,以為馬邑后援,當足矣應對匈奴人在代北戰線的攻勢。”
聞言,在場眾人紛紛點下頭,無疑是認可了劉榮的戰略判斷。
馬邑,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便已是漢家北方防線的戰略重鎮。
西起上郡,東至燕、代之交的整條趙長城,有且只有馬邑以南的數里缺口,可供匈奴人踏足漢家版圖。
在太祖高皇帝封韓王信之后,馬邑甚至一度成為韓王信的都城!
這樣一座本就是邊關重鎮,又曾為一國之都的城池,以進攻方一半的兵力駐守,已經足矣。
更何況馬邑背后的樓煩,還另有五萬兵力作為后援、響應;
有這十萬兵力負責馬邑一線,迎接匈奴人十萬作戰部隊的攻城、攻堅——攻守雙方兵力持平!
在這個前提下,若還是守不下來,這仗也不用打了,還不如劉榮直接國書一封,向軍臣上表請臣。
馬邑一線,以十萬兵力防守;
剩下的,便是北地方向……
“剩下的,諸位將軍下去之后,再好生商議一番。”
“——此戰,關乎我漢家國運,更關乎我諸夏未來百年之興衰!”
“朕,不得不慎,而重之……”
···
“再傳令少府內帑、相府國庫。”
“以大軍二十萬,作戰半年為預算,準備軍糧、醋布,又軍械、糧草等一應輜重。”
“最晚不超過秋七月十五,此戰所需一應輜重,都必須從長安起運!”
“至晚于秋八月十,首批輜重必須先一步抵達戰場,以備各路兵馬調用!!!”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