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邑,大抵就是如此了。”
“——程不識,真大將也。”
“有如此魄力,卻依舊沒能留住軍臣的單于庭主力~”
“時也,命也。”
長安城,未央宮宣室殿。
看著面前御案上,那一卷卷整齊堆起的軍報,劉榮只如是發出一聲長嘆。
而在劉榮身側,聽聞劉榮此言,郎中令周仁卻是暗下一奇;
沉默片刻,終是小心試探道:“聞陛下之意,于程不識,陛下似乎并無意降罪?”
見周仁一副驚詫不已的模樣,劉榮先是本能的點了點頭。
暗下稍一想,又呵笑著微微搖了搖頭。
“責怪,是一定要責怪的。”
“畢竟這個先例,萬萬開不得。”
“——程不識藝高人膽大,為了強留單于庭主力,以大魄力棄馬邑,堪稱是‘為將者謀一戰,為帥者謀一國’之典范。”
“雖是丟了馬邑,卻也絕非戰之罪——若是想,程不識隨時都能奪回馬邑。”
“更何況程不識敢棄馬邑而南下,是篤定匈奴人即便得到馬邑,也絕不會常年駐重兵于馬邑,而是會在入冬前、在戰爭結束之后退兵,重新將馬邑讓還給我漢家。”
“這一樁樁,一件件,非兵家之集大成者,所不能為也。”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程不識主動棄守馬邑,朕,是非責備不可的……”
···
“畢竟程不識,我漢家只有一個。”
“但有程不識這等志氣的將軍,我漢家卻有城墻上萬個。”
“——主動棄守馬邑的魄力,凡是個性格魯莽些、直率些的將軍,便都有。”
“但有程不識這等本事的,朕,卻至今都還沒見到第二人。”
“若朕不責備,日后人人都效仿程不識,動輒主動棄守城池,最后弄的戰局打亂,又該如何是好?”
嘴上如是說著,劉榮面上卻是笑意盈盈,從榻上起身,背負著雙手踱出兩步;
裝摸做樣的‘思考’‘斟酌’片刻,遂輕飄飄開口道:“擬詔。”
“雁門太守程不識,臨陣怯敵,棄城而退。”
“念其不曾棄軍而逃,而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迅速阻止起第二道防線,故降罪一等。”
“——著,罷程不識雁門太守之職,降為中郎。”
“削奪徹侯食邑二百戶。”
···
“戰罷,程不識即刻啟程歸京,不得有誤!”
“以雁門都尉郅都,暫代雁門太守。”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