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再直白一點:無論此戰結果如何;
就算河套那邊一切順利,單于庭回援之后沒能奪回河套;
就算馬邑這邊,戰局并沒有因為程不識主動退出馬邑,而產生絲毫不利于漢家的變化;
就算最終,馬邑戰場一切如故——漢家依舊以馬邑為漢匈前線,且匈奴人沒有對代北造成絲毫打擊,河套戰場一切順利,漢家順利吃下了河套這塊養馬之地;
但程不識主動退出馬邑一事,幾乎必定宣告著程不識,將就此告別自己的軍事生涯。
——功之大,莫過于開疆拓土!
反之,罪之大,也莫過于丟城失地。
程不識失馬邑,即便是主動為之,也絕非程不識一個個體,所能承受得起、所能負責的。
此戰過后,程不識最理想的下場,是整個馬邑方面軍,足十萬將士聯名請命,向當今天子榮求情!
在此基礎上,還得天子榮真的有心放過程不識,才有可能法外開恩,給程不識安一個‘功過相抵’,又或是‘降職降爵留用,許其戴罪立功’之類的結論。
若不然?
嘿!
一個失城——尤其還是在這場戰爭中,丟失馬邑的罪責,就足夠讓程不識九族消消樂!
而這,也恰恰是郅都百思不得其解,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又說不上來哪里不對的點。
——都已經這樣了!
眼瞅著戰爭結束之后,就要大禍臨頭了!
程不識怎么一點都不擔心自己,反倒依舊在擔心戰局、在擔心河套戰場的進展?
難道戰時的程不識,真的投入到了這種地步——投入到了只顧國家得失,卻絲毫顧不上個人榮辱,乃至身家性命的程度?
又或者……
“又或者……”
“又或者在程將軍看來,相比起國家之得失,個人之榮辱,根本就不值一提。”
“甚至于,為了茍利國家,程將軍愿意犧牲自己的榮辱、家族的興衰,乃至于……”
“身家、性命?”
帶著這樣的疑惑,郅都也會到了自己的軍帳之中,陷入了長達數日的沉思之中。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到很多年后,才會被郅都所參悟。
只是那時,郅都卻怎么都回不到這一天了。
這一年秋天,馬邑戰鼓轟鳴,馬蹄震天,卻根本沒有打起幾場像樣的仗;
程不識無赫赫之功,先是守馬邑,后又棄馬邑,于馬邑以南百五十里、趙長城缺口以南扎營駐防;
這一年秋天,郅都迎來了自己的軍事生涯首秀。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一代名將,也隨著命運齒輪的轉動,而冉冉升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