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了。”
對于老太后的心理活動,劉榮有大致的推斷。
知道老太后不是不愿意接受現實,而是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劉榮自也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刺激到老太后脆弱、敏感的神經;
于是,便一如往常般,恭敬應答道:“朝中百官共議,論定孫兒的陵、邑,為茂陵。”
“本當于明歲開春,籍田大典后,正式開啟茂陵的筑建事宜,但孫兒盤算著戰事方案,朝中事務繁雜,便將此事,也暫且延后了……”
劉榮可以賣了個破綻,老太后不出意外的皺起了眉頭。
“這也拖,那也拖;”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年有明年的事,后年有后年的事!”
“什么事都往后拖,堆積在一起,又要拖到什么時候才算完?”
···
“更何況前歲有戰事、去歲有戰事,今歲、明歲、后歲,也未必風平浪靜。”
“若再有戰事,皇帝難不成,還要繼續拖著大計、陵邑,乃至于日后的樁樁件件?”
便見老太后揪住劉榮的‘小辮子’,就是突突突突一陣牢騷;
宣泄過心中窩火,才繃著臉交代道:“大計,拖便拖了,只是無論如何,都決不能再三拖延。”
“——明歲,即皇帝三年初,必須舉大計!”
···
“至于陵邑,事關宗廟、社稷安穩,更關乎國本,萬萬拖不得。”
“左右也不是什么需要朝堂內外傾力協作下的事,至少也要讓少府開始著手,把陵邑先建起來。”
“——先孝景皇帝在位六年,陵邑才成,還沒來得及廣遷關東豪強入陵邑,先帝便大行。”
“今歲,皇帝便遷一批關東豪強,實先帝陽陵邑;”
“往后每三年,便要再遷一批,分批次實茂陵邑。”
如是一番話說出口,見劉榮也沒有梗著脖子,更沒有因為身具‘武功’而翹尾巴,而是一如往常的恭謹姿態,老太后心中無源之火,也總算是消了下去。
卻也沒忘擺出一副大家長的姿態,苦口婆心的說教起來。
“陵邑因何關乎國本,皇帝心里明白。”
“治國,是門學問;”
“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
“皇帝要學的東西,還多著呢……”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