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座城池,只要建成,那就是整個已知世界——整個天地間、整個地球上,僅次于漢都長安,并與東都洛陽基本持平的第二大城市!
且不同于一半皇宮、一半民居的長安城,以及大半為底層民眾居所的洛陽——這座茂陵邑,將容納足足二十萬來自天南地北,卻無一例外富甲一方,并讓地方郡縣為之頭疼,‘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強富戶!
這在漢家,乃至整個華夏過往的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太祖高皇帝‘先下崽,后筑窩’搞出來的長陵邑,可容納十余萬人;
發展到如今,城內更是只有數萬人常住,余者不是分散到了長陵邑附近的城外,便是搬去了長安一帶。
太宗皇帝的霸陵邑,自太宗九年建成,一直到太宗二十七年,先后經歷了兩次擴建;
人容量從最開始的三萬人,最終提高到了七萬人。
但和長陵邑‘十萬人’的理論人容量一樣:霸陵邑這七萬人,是理論上的極限容量。
霸陵邑實際上的常住人口,也只是在四萬到五萬之間。
這也是為什么后世人總說:漢文帝在位年間,是西漢最寬松、最安逸的時期。
足足二十七年,卻只遷了四五萬關東地方豪強,相比起太祖劉邦一出手就是十萬人——而且還是‘第一批十萬,下一批再看’,無疑是仁慈的有些過分。
至于先孝景皇帝的陽陵邑,那就更夸張了。
極限人容量五萬,且不曾擴建,實際人容量在三萬左右。
知道了這些數據,就不難發現竇老太后,為什么會對劉榮提出的‘可容納二十萬人的茂陵邑’,感到如此驚訝了。
——即便只是理論極限容量,能容納二十萬人,也依舊意味著這座茂陵邑,至少等于兩個長陵邑、三個經歷兩次擴建的霸陵邑,或是四個陽陵邑!
若是實際人容量,那就更夸張了!
實際能容納二十萬人,理論上的極限人容量,最少最少也得三十萬!
至少等于六個陽陵!
一時間,竇太后陷入了短暫的驚愕,以及漫長的思慮之中。
從實用性的角度上來說,劉榮這個盤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起先建一座可容納五萬人的,然后再一次次擴建、每次擴建都可多容納兩三萬人,一口氣建成一座可容納二十萬人的陵邑,顯然是更劃算,也更直截了當的方式。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于……
劉榮,能活那么久嗎?
現年二十一周歲的劉榮,真的能活到自己的陵邑,被遷入足足二十萬關東地方豪強嗎?
萬一劉榮也和那孝惠劉盈般,二十多歲的年紀便英年早逝,那這座可容納二十萬人的陵邑,又該作何用?
總不能下一代漢天子,還用這一代天子的陵邑——甚至直到自己駕崩,都無法填滿先帝的陵邑吧……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