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再怎么不愉,竇老太后心里也清楚:在這件事上——在維護太宗皇帝聲譽一事上,劉榮和竇老太后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既然劉榮做出了這個決定,那情況,大概率真的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地步。
于是,竇老太后再三思慮之下,終還是極為勉強的松了口。
“宣曲任氏,得沐太宗孝文皇帝圣恩,但不思報效君恩,反以商賈末業而為禍一方,魚肉鄉里;”
“——若使其存于世,則有損于太宗孝文皇帝一世之清名!”
“念其曾得太宗孝文皇帝之贊,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盡遷其族于太宗霸陵邑,世代為太宗皇帝守靈,以告慰太宗孝文皇帝在天之靈!”
···
“宣曲任氏以下,洛陽師氏、臨淄刀氏,蜀中程鄭氏、卓氏等,皆遷孝景陽陵邑。”
“——刀間為禍臨淄,齊王身宗親諸侯而不能治,實有負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之恩德!”
“罰齊王思過于宗廟,告罪于悼惠王靈前。”
“乃告關東地方郡、國:凡地方豪強魚肉鄉里,為非作歹,郡、國知而不報,為虎作倀者,皆坐謀逆!”
竇老太后萬般不好,就是這一點好。
——想不通的時候,千般不情、萬般不愿;
可一旦想通了,并有了決斷,那就絕不會再磨嘰,不會有絲毫拖泥帶水。
聽老太后將宣曲任氏的金字招牌——太宗孝文皇帝的稱贊,直接定性為‘沐浴皇恩而不知報效’,劉榮自也是明白:這,已經是竇老太后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
同時,也是唯一能最大限度減小宣曲任氏,影響太宗孝文皇帝聲譽的方式。
短暫的思考之后,劉榮便緩緩點下頭,算是認可了竇老太后的說法。
——在決斷上,劉榮是繼承了竇老太后的果斷的。
劉榮不愿意做的,誰都強迫不了;
可一旦劉榮接受,那劉榮,也不會再做無謂的爭取,或者說是磨嘰。
“即如此,孫兒,謹遵皇祖母詔諭。”
正事兒談完,劉榮一如往常,畢恭畢敬的向竇老太后拱手領命,作勢欲退。
卻不料劉榮本能的恭敬,竟引來竇老太后略有些別扭的···
恭維?
“什么詔諭不詔諭的;”
“——皇帝能想起來到這長樂宮,同我這瞎眼老婆子知會一聲、商議一番,已然是全了忠孝之道。”
“至于詔諭,皇帝自個兒瞧著頒便是。”
“免得坊間有人,說我這瞎眼老寡婦獨斷專權,不許皇帝臨朝親政呢……”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