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也沒用啊!
光指出問題有什么用?
不帶著配套的解決方案,那提出問題就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在草原上土生土長的‘游牧之民’,韓頹當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作為后世來客,擁有數千年歷史視野的劉榮,也明白這一關鍵。
但除了這二人,如今漢家,恐怕就沒多少人,能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了。
——沒看到連‘矮子里面拔將軍’拔出來的太仆直不疑,都沒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嗎?
于是,劉榮也就沒興趣再同直不疑,說自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的下半段話了。
——如今漢室馬政的馬苑圈養模式,確實是有諸多弊端;
漢家明知難為而為之,實屬無奈。
至于草原游牧之民所采用的經濟實惠型畜牧業發展方向,看上去是很不錯,但實際上,漢家卻根本無法照搬硬套。
現如今的草原,畜牧業之所以成本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游牧之民,是人如其名的‘游牧’之民。
準確的說,他們采用的,并非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畜牧業,而是專屬于這史前時代的游牧。
游牧,畜牧,一字之差,卻是讓二者所需要的投入、運作成本,呈現出了極為夸張的兩個極端。
畜牧業,就是要砸錢!
而游牧業,更像是一筆無本兒買賣——帶著牛羊牧場在草原一路走,一路吃,只要牧畜不大范圍死于天災人禍,就穩賺不賠!
而這樣的模式,顯然不是如今漢室——乃至于任何一個華夏封建王朝,所能完全效仿的。
要想為華夏文明點亮‘畜牧’這一科技樹,劉榮首先要做的,是摸索出一套更適合華夏文明,更貼合農耕文明的畜牧模式。
比如:限定區域的小范圍游牧;
比如牧民定居某處,并于每年的固定時間回到居所。
再比如······
“再比如~”
“分封·······”
···
“封草原王啊~”
“嘿;”
“就怕一招不慎,搬起石頭,砸了朕自己的腳······”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