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幾可謂人盡皆知: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在后世新時代,其實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的開放性命題。
除了性善論、性惡論,后世甚至有了第三種看法——人之初,與其說性本善、性本惡,不如說是一張白紙。
你畫善上去,那就是善,你畫惡上去,那就是惡。
劉榮依稀記得,這個說法在后世也有相當龐大的認同者。
但在劉榮所身處的這個時代,這個命題,確實有標準答案的。
——人性本善!
至于提出‘人性本惡’的亞圣孟子,在這個時代卻屬于毋庸置疑的邪說,根本不受主流輿論界、思想界的認可。
在這種背景下——在‘人性本善’的背景下,這個時代就出現了一種極為魔幻的觀念。
即:無論什么人,生來都是善良的;
而一個邪惡的人,必然是從最開始的善良黑化而來。
讓他從善良黑化到邪惡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項便是:他原本善良,你卻不相信他善良;
所以,他本著‘我善良,你說我邪惡;我邪惡,你還是說我邪惡——那我還不如直接變邪惡’的念頭,才從最初天真無邪的善良,黑化為邪惡。
這種觀點,看似是有些詭辯之嫌,也確確實實有些強詞奪理;
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受主流輿論相當程度的認同的。
——伱作為父親,不信任你兒子是善良的,那你兒子真黑化了,這就是你不信任兒子所造成的!
——你作為朋友,不相信你的友人是善良的,那他黑化成壞人,這就是你不信任朋友造成的!
自然,作為帝王,你不信任你的臣子忠心耿耿、兩袖清風,那等他真成了貪官污吏,乃至于亂臣賊子,你也就怪不得人家‘有負皇恩’了。
正是在這個邏輯下,這個時代的帝王,才會在天下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時,一股腦將責任往自己頭上攬。
——諸侯叛亂,是朕無德啊~
——賊寇橫行,是朕德薄啊~
等等諸如此類。
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有些;
但如今漢室尤其嚴重。
究其原因,是由于如今漢室,至今都還保留著極為濃厚的春秋、戰國遺風。
何謂戰國遺風?
錯怪了別人,為了表明自己很后悔,一言不合便拔刀自刎!
受了別人恩惠,在別人需要自己報答時沒幫上忙,二話不說就拔劍自殉!
以及:遭受旁人侮辱,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以死明志,以自己的血液,洗刷自己,乃至于宗族的恥辱。
從某種意義上來向,有點像后世倭寇國的武士道精神。
而在如今漢室,這種情況大都發生在:皇帝不信任某位臣子,或是羞辱了某個臣子,該臣子‘不堪其辱’,回家就吞金自盡,獨留天子在風中凌亂,名聲當即臭大街……
在后世人看來,很無法理解,也很魔幻;
但在如今漢室——在視聲譽、榮譽甚于生命,認為剃個禿頭、臉上刻個字比砍頭還嚴重,寧愿死亡,都不愿為人所不齒的漢家,這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
在先前,劉榮其實還沒太感受到這種特殊文化背景,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在這場河套-馬邑戰役過后,劉榮卻恍如一頁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