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老上單于很可能就是抱著類似的想法,到朝那塞外碰碰運氣。”
“運氣不好,那就完成第一個目標:攻打漢邊,搶掠人口、物資,并威懾我漢家。”
“運氣好,就試著再完成第二目標:深入漢家腹地,盡可能最大程度的動搖我漢家的宗廟、社稷。”
“結果顯而易見——老上單于,基本完成了這第二個目標。”
其實衛青說到這里,劉榮就已經為這場對答——或者說是這場君臣奏對打了滿分。
能提出‘一個既定目標,一個遠大理想’的將領,已經足夠讓劉榮刮目相看。
尤其這位將領,才剛十歲出頭!
十歲!!!
短短一年之前,這少年還只是個寄居生父家中,卻根本不被家人接納的奴生子!
如果是程不識、郅都,乃至于酈寄、欒布等老將提出這樣的見解,那劉榮會含笑點頭:不愧是宿將,果然有點東西;
若是個二三十歲的青年將官,劉榮也大概率會豎起大拇指:將軍天資不凡,前途不可限量。
但當一個十歲出頭,且才剛完成從奴生子——從‘牧奴’到‘郎官’轉變的少年,提出這等深刻的哲理時,劉榮只能說……
不愧是你啊!
長平烈侯!!!
花費了不小的力氣,才將瘋狂上揚的嘴角勉強壓下,劉榮也總算是勉強維持住了一副淡定從容。
深吸一口氣,故作隨意的輕輕一擺手——示意衛青再次繼續說下去。
便見衛青微微點下頭,便自信滿滿道:“其實這一點,從整場戰役的后續走向中,也大致能看出一二。”
“——事實上,無論太祖高皇帝是否身陷白登之圍,那一戰,我漢家的目標、目的都始終不曾變換。”
“即便太祖高皇帝陷圍白登,我漢家最終,也還是將韓王信、代相陳豨,乃至于燕王盧綰等控制的邊墻一代肅清。”
“更是接連收回馬邑以北的雁門地區,上郡以北的云中郡等等。”
···
“這些,其實都表明那場戰役,我漢家才是戰略獲勝的一方。”
“只是我漢家的勝果,都被那場白登之圍所掩蓋——甚至是完全掩蓋!”
“世人皆只知漢匈平城一戰,我漢家的太祖高皇帝陷圍白登;”
“卻不知那一戰,我漢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勝利。”
這一番話,衛青倒是難得沒有再語出驚人,而是和主流觀念保持了一致。
或許聽起來挺扯淡的。
漢匈平城戰役?
贏了?
嘿!
贏麻了是吧?
——特么皇帝都讓人給包圍了,差點就‘開國又殉國’了,還好意思說自己贏?